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當領袖,不一定要當領導。”

領導和領袖有什麼不同?我們通常所說的領導,指的是擔任正式領導職務的人,肩負著領導組織前進的職責。而領袖,指的是那些真正發揮領導作用的人。

領袖不一定是領導。也就是說,發揮領導作用的,不一定是擔任領導職務的那個人。比如遵義會議後的毛澤東,①(①遵義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儘管“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這是毛澤東第一次進入黨的最高決策層”,但是毛澤東的分工只是周恩來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王樹增《長征》,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第244頁)。)是名義上的領導,但他是領袖。與之對應,領導不一定是領袖。也就是說,擔任領導職務的那個人,不一定發揮了領導作用。

每個組織都有領導,但是有太多的組織只有領導,沒有領袖。這些失敗的領導,以及許多新官上任的領導,最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認為:因為自己當上了領導,所以別人就該被自己領導。

對於他們來說,還需要區分領導與管理的不同。

引用領導力大師科特的說法,管理是確定具體的計劃,然後配備人員等組織資源,並監督和控制執行過程;領導則是確定長遠的方向,聯合群眾朝著此方向前進,並激勵和鼓舞他們。

當上了領導,別人只是該被你管理;要想讓別人被你領導,你需要有領導力——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領袖力”。

領袖力是對未來的洞察力,對不確定性的決斷力,對願景和價值觀的溝通力,對風險的承受力,對群眾的激勵力。這些能力,儘管有天生的成分,大多是可以後天學習的。

這些能力,都是需要證明、需要贏取的影響力,不隨職位而來。隨職位而來的是權力,比如獎勵和懲罰的權力,但是,不管胡蘿蔔還是大棒都不是領袖力。

當上領導,只是有了下屬;只有把下屬變為追隨者,領導才成為領袖。當上領導,只是有了權力;要當領袖,需要的是領袖力。領袖力不隨職位而來,是必須學習和贏得的。

從領導到領袖,是領導們面臨的主要挑戰。

領導者是僕人

管理大師柯林斯的一大貢獻,是發現了“第五級領導人”。並不是說領導人分為五級,而是要透過五個級別,才能達到領導人的最高境界。

第一級是能力強的個人,第二級是團體貢獻者,第三級是能力強的經理人,第四級是有效力的領導者。在第四級之上,再加上“極端的謙卑”和“強大的決心”,那才是第五級領導人。

但是,柯林斯承認,他發現了第五級領導人,卻並沒有發現怎樣造就第五級領導人。他也沒有說清楚,“謙卑”為什麼重要,它又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答案其實很簡單:謙卑的重要,在於領導者首先是僕人。謙卑就是“僕人式領導”。

至少管理大師聖吉會同意我的闡釋。聖吉說:“如果沒有先讀羅伯特·格林利夫①(①格林利夫(Robert Greenleaf,1904—1990)被領導力領域的權威本尼斯譽為領導力的四大思想領袖之一:“他的巨大貢獻是,使我們認識到領導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價值觀的:最重要的價值觀是,領導者的存在並不僅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讚揚,而是構建一個社會體系,為所有與企業相關的人謀福祉。”他長期在AT&T從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工作,退休後成為諮詢顧問,在1970年正式提出“僕人式領導”的概念。)僕人式領導》,別去讀任何關於領導力的書。我相信,那是我讀到過的關於領導力的最出眾和最有用的陳述。”在聖吉的名著《第五項修煉》中,他說領導者是設計師,是教師,是——僕人。

第五章 領導力(2)

管理顧問格林利夫在1970年首次提出“僕人式領導”。他說:“僕人式領導者首先是僕人。他們想要服務,因此他們渴望領導。”後人根據他的思想,總結了“僕人式領導”——也可以說是“謙卑”——的十大特徵。

一是傾聽,而且不停的反省。

二是同理心,理解並移情感受他人。

三是為自己和他人進行心靈保健。

四是對自我和外界的清醒認識。

五是說服,主要依靠說服而不是職務上的權威在組織內推動決策。

六是大局觀,跳出瑣碎的日常事務看問題。

七是前瞻性,能從昨天看到今天,能在今天看到未來。

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