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人耳目而已。主管部門解釋說,進一步的人員精減無法繼續實施。但是我堅決要求按照原定方案進行人員精減。最終,行政自治部決定製定了公務員精減30%、非正規公務員精減一半(23,000餘名)的修正案下發給全國各地的地方自治團體。。 最好的txt下載網
政府裁員與公務員的抵抗(2)
如此看來,主管行政部門釋出命令時,其下屬單位表面上似乎在積極響應,但是,實際上他們卻具有超強的自我保護意識。這讓我再一次深刻地意識到,為了達到真正的改革目標,必須對這些行政組織進行徹底的審查及嚴厲的鞭策。
在精減行政自治部總部冗餘人員時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行政自治部在其前身內務部和總務處進行合併時曾精減120名公務人員,而後又在四個月的時間內取消了兩個局和五個科室,精減人員51名。這比新政府執政之前的總人數減少了18%。
不過,這一方案在釋出之前也曾被多次修改。最初,業務部門提出保留局級單位、只合併科級組織、人員精減30名的意見。在被駁回要求重審後,又遞交了取消一個局和五個科、裁減人員41名的減員方案,再一次被予以否定。業務部門最終提出撤銷兩個局和五個科、減員51名的計劃,才得以採納。
公務員被錄取後晉升至局長的職位,一般來說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所以,對於行政自治部的公務員而言,突然撤銷兩個局級職位,不亞於遭受一次巨大沖擊。但是,作為主管政府組織和人事管理的部門,行政自治部如果不引刀自戮發揮其表率作用,將無法帶領其他公共部門和地方行政組織施行有效的改革措施。而且,那些轉眼間失去工作保障、飽受社會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痛苦的民眾,也決不會容忍行政部門這樣的權力部門在這場變革中置身事外。事實證明,在經歷結構調整後,行政自治部的各項工作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業務依然有條不紊地開展著。
政府執政前發表的政府組織改組計劃中曾明確提出:在至2000年這一期間內,將中央部門的公務員人數精減10%,即18,000名。但是,此計劃釋出尚不足半年,各部門卻上報要求增加一萬名職員的申請。
例如,勞動部因僱傭保險範圍擴大到五人以下的營業場所,業務隨之增加,是故提出增員要求;而法務部則闡明因新近建造一部分監獄,所以需要增加人員。雖然行政自治部一再要求各部門利用其剩餘人員,進行工作調整,但是他們卻一直在闡述增員的必要性,繼續要求增加人員。
因此,我特別強調“在全面精減人員的時期,增加人員的要求絕對不會予以批准,即使這個要求來自青瓦臺”。
據說在英國“經濟學家集團”的主持下召開的“經濟學家圓桌會議”上,許多人對韓國的公務員提出各類批評。參會人員指出“韓國絕大部分的中層公務員對改革持懷疑態度,韓國公務員至少需要經歷六個月到一年的政治變革洗禮,在承受經濟上的巨大痛苦之後,才有可能轉換認識”,“政府高層官員和普通官員之間對待改革的意見分歧很大。如果透過教育能夠改變局級以上官員的否定態度,則可以期待韓國出現煥然一新的變化”。
我們在對行政部門職員的觀察中可以發現,越年輕的職員越渴望進行改革。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將來投入大部分精力工作的行政部門變成巨大的矛盾體,受到國民指責。但是,他們的個人熱情,卻無法在改革的框架中得以發揮。
阻礙組織進行變革的敵人有兩個:一個是老獪的精神,另一個則是既得利益者。
“老獪”一詞由中國的林語堂發明,指入世頗深,精於算計,城府深沉,多疑不前的態度。老獪的人對改革一般抱有隔岸觀火的心態,他們會在心裡嘲諷“任你百般折騰,結果還不是依然如故。”但是他們不會將其表現出來,因為擔心自己會成為被改革的物件。
他們如坐山觀虎鬥一般,事不關己地等待改革的熱潮風退浪平。其中的一部分人甚至會虛假地表示接受改革,並表現出一副為了改革的成功義無反顧的姿態。
既得利益者是分獲組織部分權力的人,即公司的要職人員或高層公務員。他們的權力與自己所掌握部門的大小成正比,手下職員越多的部門負責人掌握的權力也就越大。所以,一旦其部門所屬人員隨工作變化調任至其他部門或其所轄業務本身消失,則會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對此,他們會表示抗議,藉以維護其個人利益。
所以,消除老獪的精神和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並將其引入改革之中,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