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要求各地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分配時,取消進人指標、戶口指標限制,取消限制高校畢業生合理流動的政策規定,允許高校畢業生跨省(區、市)、跨地就業。
但這項通知這幾年執行得很不理想,有的大城市就是拒不執行或附加種種限制條件,北京膽子更大,帶頭違反這項通知。2004年3月,北京人事局發出通知說,針對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就業任務更加繁重的情況,鼓勵用人單位優先錄用北京生源畢業生。
本來,不少用人單位就歧視外地大學生,總是明裡暗裡優先錄用本地生源,如何說用人單位是在行使招聘自主權而無可厚非的話,那麼作為政府部門則應努力消除這種就業地域歧視,鼓勵用人單位不拘一格,面向全國錄取優秀人才。而不應反過來鼓勵、聳勇用人單位進行地域歧視。退一步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具有完全的自主權,政府部門沒有權力要求用人單位這樣做。
打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區域壁壘,就是要打破人才招聘使用上的條塊分割,確立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最佳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如果各地都像北京那樣,鼓勵用人單位優先錄用本地生源畢業生,那麼人才市場上的〃全國一盤棋〃便無法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一直奉行從那裡來回裡去的就業政策,高校只替畢業生保留兩年檔案,如兩年內還找不到接受單位,一律將檔案打回原籍。眾多回原籍的高校畢業生將被迫在原籍所在的狹小區域尋找工作,今後大概也在原籍的狹小區域內一直到戀愛、結婚、生子,這不僅無法產生〃達坂城效應〃,還使很多畢業生在原籍所在地難以就業,青海就是一例。所以政府努力消除地域歧視,鼓勵和支援高校畢業生跨省(區、市)、跨地就業非常必要。
當然,北京嚴重缺水、又人滿為患,用留京指標來限制外地大學生似乎說得過去,但除北京外的所有大城市,就算嚴重缺水、就算人滿為患,無論如何也遠沒有北京嚴重,但卻像北京一樣使用者籍來嚴格限制外地大學生進入,就毫無道理。
從人才總量來看,北京人才確實偏多了,正如一句順口溜所說:〃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本科遍地有〃。其它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的人才總量遠未達到北京這樣過剩的程度,為何要使用者籍卡外地大學生進入?如上海規定引進外省大學生限制條件之一是必須學所謂〃艱苦專業〃的,換言之,只有上海人不學不幹的艱苦專業(主要是理工類專業),外地大學生才有可能落戶上海。天津更絕,不僅使用者籍,還用英語四級證書來卡外地大學生。外地生源落戶天津,必須有英語四級證書。位於天津的中鐵18局曾挑了一位天津理工大學畢業生,發現這個學生特別能吃苦,令中鐵18局很滿意。但因他在畢業前沒有透過英語四級考試,無法落戶天津,企業只好忍痛割愛,這個學生也只好帶著遺憾回到原籍山東。既然說是雙向選擇,用人單位和本人都覺得彼此合適,有關部門為什麼要人為製造政策梗阻?為什麼給外地大學生進入和就業製造障礙?
虹橋書吧BOOK。
第56節:不去北京去哪裡(5)
對城市來說,人才的數量、提高人(包括下一代)素質是發展的關鍵,北京發展快,引進200多萬外地大學生所產生的〃達坂城效應〃是個重要原因。但放眼全國,像北京這樣的超級達坂城找不出第二個,其它大城市接受的外地大學生數量很少,這就不可能產生〃達坂城效應〃。於是筆者到全國各大城市旅行,看到廣州人、上海人、天津人、瀋陽人、杭州人等,都有其共同的區域相貌特徵。換句話說,在各大城市的人群中,有著共同相貌特徵的人太多了,這就是外來人口過少,本地人(本城人)長期小範圍相互通婚的必然結果,這怎麼能產生高素質的下一代!在這些大城市引進俄羅斯美女是一個方面,但引進的數量是非有限的,治本之策是除北京外大城市應完全放開對外地大學生進入戶籍限制,只要有單位接受就應無條件予以落戶,敞開接受外地大學生,增加高素質的外來移民(大學生)的比重,使之成為像北京那樣的達坂城,讓大大小小的達坂城遍佈中華大地,讓〃達坂城效應〃成為推動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國家公務員制度貫徹〃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公民(當然包括農民、工人和外地人)報考公務員的法律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所以大城市在公務員招考上必須打破地域限制,允許符合報考條件的外地人持別是外地大學生前來報考。但不少大城市只准具有本地戶口的人員報考公務員,外地人因戶口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