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到呢?
那麼,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要告誡兒子去做呢?這是因為,諸葛亮已經飽嘗了被名利所累的痛苦,他不願意再看到兒子重蹈自己的覆轍。
由於連年征伐卻總是無功而返,蜀漢國力消耗嚴重,諸葛亮身體也越來越差。他想罷手,但又談何容易?開弓沒有回頭箭,踏上征程的他已經是欲罷不能了。
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足足準備了三年。但他依然沒有必勝的把握,這次北伐幾乎是他的孤注一擲,也是他最後的名譽之戰。此時的他沒有豪邁,沒有風光,有的只是幾分悲涼。人生的感悟在那一刻突然閃現,於是他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了那份《誡子書》。
諸葛亮對兒子的告誡,真可謂語重心長,又可以說是金玉良言。它飽凝聚了諸葛亮對自己人生教訓的深刻反思。是啊,追逐功名的人,必定會為功名所累。做人還是平淡一些好啊。
只可惜啊,自己為什麼沒有早一些點領悟到這一點呢?
遊學荊州
諸葛亮14歲那年開始在荊州遊學。與他一起遊學的還有潁川石廣元、徐元直和汝南孟公威。那時的諸葛亮有個很奇怪的習慣:抱膝長嘯。放到今天,誰要是動不動當眾抱膝長嘯,肯定會被認為是腦子有問題。但在諸葛亮那個圈子裡,人們認為這是孤高冷傲的表現。
但孤高冷傲的“抱膝長嘯”並不意味著“淡泊名利”,相反那正是一種欲求功名而不得的心情洩漏。
諸葛亮對他的三個遊學同伴說“你們三人如果做官,肯定能做到刺史郡守。”三人便問諸葛亮,那麼你能做到什麼官呢?諸葛亮笑而不答,但那意思是很明白的了:比刺史郡守還要大的官是什麼呢?
從諸葛亮的這個“笑而不答”,我們看不出絲毫他的“淡泊名利”。
後來孟公威思鄉心切,打算到曹操那裡做官。諸葛亮便說:“中原有那麼多士大夫,你何必非要回家鄉呢?”一句話便暴露了諸葛亮遊學荊州的目的:做官。
(《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