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始“綁架”諸葛亮,諸葛亮又非常離奇地變成了“奸臣賊子”。

當我們試圖從史書原典中瞭解孔明真相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歷史學家們竟然也參與了“綁架”諸葛亮的行動。再深入下去,我們又會發現,正是由於歷史學家們巧妙地玩弄了歷史,才使得諸葛亮的真實面目撲朔迷離了起來。

陳壽的《三國志》,是史學界公認的“信史”。但這部“信史”在記載諸葛亮時,卻大大地“失信”於天下。陳壽對其他三國人物的評論,一般都只不過是寥寥數語,可他對諸葛亮的主觀評論卻多達千字以上。這些出現於《三國志。諸葛亮傳》的主觀評論,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史料,但後世學者無一例外地把這一千多字的內容當成了史料。就這樣,後人對諸葛亮的研究,從一開始就走向了歧路。

一代歷史名家陳壽,為什麼要在《諸葛亮傳》中加入一千多字的史料“水分”呢?就讓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吧。

西晉時期,武帝司馬炎想讓自己的白痴兒子司馬衷繼位。為了避免強臣欺主的事情在易世後發生,司馬炎決定以諸葛亮輔佐劉禪的故事來教育大臣。於是一些蜀漢舊臣被請到了幕前,如果有誰會講幾段諸葛亮的故事,不僅會得到眾多的掌聲,而且更容易得到重用。

陳壽就是一個特別會講諸葛亮故事的人。陳壽在任著作郎時,他的上司荀勖、和嶠就命令他編寫諸葛亮的故事。結果陳壽非常感動,他說當朝政府能歌頌一個曾經的敵人,不愧是“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陳壽雖想好好歌頌一番諸葛亮,但由於蜀漢政權一直“國不置史,註記無官”(《三國志。後主傳》),他能找到的材料實在是少之又少。無奈之下,陳壽只好在諸葛亮的故事中加入了大量的個人評論。為了迎合司馬炎的政治需要,這些評論基本上是以讚美為主。

陳壽編寫諸葛亮故事有功,於是得到了撰寫魏、吳、蜀三國志的機會。他將自己所編寫的諸葛亮故事大量穿插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造成了《諸葛亮傳》與《三國志》全書文法的格格不入。可以說,《諸葛亮傳》是《三國志》中的另類體例。

繼陳壽的《三國志》後,習鑿齒所著《漢晉春秋》、裴松芝所著《三國志注》也成為後世研究諸葛亮的重要史料。遺憾的是,後兩部著作的史料“水分”更多,習、裴兩位史家不僅隨意發表主觀評論,還把相當數量的野史資料收入了自己的著作中。

後世常有人對習、裴二人進行清算和批判,但人們對陳壽卻從來都是深信不疑。一千七百多年以來,沒有人發現《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史料“水分”,沒有人識破陳壽的春秋筆法。在陳壽《諸葛亮傳》的引導下,人們一代代地誤讀著諸葛亮,一代代地“綁架”著諸葛亮。而世人所認識的諸葛亮,也離真實的諸葛亮越來越遠了。

近來有學者揚言,要把諸葛亮拉下神壇。但他們一出手便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比如,有人說諸葛亮借刀殺人害了關羽,還有人說諸葛亮一直想做皇帝,甚至有人給諸葛亮戴了個“一代奸相”的帽子。這些學者看似是要擠去史料的“水分”,實際上卻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去“綁架”諸葛亮,他們根本就沒有把真實的史料放在眼裡。

回望千百年來諸葛亮被“神化”的歷程,再目睹當前諸葛亮被“妖魔化”的現象。我們不禁感慨不已:歷史是多麼容易被人扭曲。於是,還諸葛亮以本來面目,便成為本書的最大宗旨。

。。

第一篇 臥龍之志(1)

年輕時的諸葛亮,胸懷遠大志向,夢想建功立業。但經過長期的為官生涯後,他開始嚮往一種“淡泊名利”的生活。只可惜,開弓沒有回頭箭,踏上征程的他已經欲罷不能。他只能告誡自己的兒子:“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名利之悟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八個字,是無數中國人藉以勉勵自己的名言。這八個字,取材於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句話:“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乍一看,諸葛亮似乎是一位淡泊名利的人。但當我們考察諸葛亮事蹟時,就會發現,諸葛亮的一生,恰恰是與功名相纏繞的一生。從遊學荊州,到隴畝高歌;從結交於望族,到娶婦於名門;從親友爭相推薦,到劉備“三顧茅廬”;從擔任軍事中郎將,到登上丞相之位;從平定南中,到北伐曹魏……這一切都說明,諸葛亮與功名之間,具有著躲不掉的關係。即使他想品味“淡薄”,享受“寧靜”,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