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是,當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傾向於貿易保護時,中國卻成了自由貿易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

皮尤的調查報告分析原因時認為:中國和印度在開放中獲得了實質性的進步,西方國家卻遭遇了貿易赤字增長、工作崗位向亞洲流失等經濟問題。本來,世界各國經濟彼消我長、彼追我趕的局面很正常,但東方的心態因此更加開放。這個調查報告正是一面鏡子,正如###總理所說的一句話:“國家雖小,開放相容乃大。”同樣,國家雖大,保守封閉乃小。百年前的中國就有過深刻的教訓。

開放首先源於心態。

國家如此,社會如此,個人也是如此。

心態是人的意識、觀念、動機、情感、氣質、興趣等心理素質的綜合體現,是人內心對各種資訊刺激做出反應的趨向。這種趨向對人的思維、言行、情緒、思想具有導向作用。

傑出領袖在青少年時期的共同性格特徵

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谷傳華,是一位長期致力於青少年成才教育的青年學者。他從歷史名人的人生經歷入手,進行了歷時三年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研究物件在童年和少年時代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導致他們能夠在生活中逐漸形成“領袖”個性優勢的原因在於心態:他們在生活中注意培養開放的心態,又因為心態的開放,所以他們能夠虛心學習、能夠與人溝通,能夠得人用人、能夠對新事物感興趣並敢於冒險。正是心態的開放促使他們逐漸成為受人敬仰的“創造”型領袖。

第1章 心態開放(2)

立志開放:有成就欲,總想開拓廣闊的事業空間,甚至不乏理想主義色彩。如孫中山早年上書李鴻章希望改革清政府;周恩來少年就敢於說“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毛澤東則“少小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性格開放:都有外向型的性格,都由心態開放走向了人生開放。身無分文的毛澤東敢從湖南跑到北京,也敢力排眾議帶隊“落草”井岡山。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就搞學生運動,後來推動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至於敢冒險就更不用多說,他們所做的都是九死一生的事,而且他們都是所在事業的“創始人”。

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也會有什麼樣的理想、目標、規劃、個性。西方哲學家J·E·丁格曾如此說:“關鍵的不是我們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而是我們的心態。”

開放的心態,是一種主動進攻的強勢心理,也是一種勇於進取開拓的奮鬥哲學,一種積極溝通與合作的處世原則,更是一種心胸開拓的生活境界。心態開放,能使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反之,封閉和保守的心態,則是一種弱勢和防守的心理,一種圍牆的文化,一種固步自封的被動挨打哲學,這足以使強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也使弱者更弱。

中國加入WTO首席談判代表、現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曾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07年年會上發表演講說:中國必須採取一種更加寬容、理解、包容的開放心態去應對一切,不以意識形態和感情劃線,塑造開放、大度、守規則的民族形象,才能減少整個世界存在的一些擔憂和誤解,使大國崛起成為和平崛起的過程。而當龍永圖自己以開放相容的心態來主持博鰲亞洲論壇時,2008年4月,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海峽兩岸,都同意選擇博鰲這一個舞臺——而非別的舞臺來啟動堪稱中華民族盛事的破冰之旅——“博鰲胡蕭會”,這也就不難能理解了。博鰲論壇本身對各種意識和價值觀的開放、多元、相容,註定了自身能夠承載這一以對話為主旋律的歷史風雲事件。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局副局長範文仲,就把心態和制度並列為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之間差距的根本原因:“政治觀念和硬體方面的差距在中國已經不是問題,經濟學研究的落後根本原因在於學術、教育制度的缺陷和學者心態的差異。”

在當今開放的大潮當中,人們曾經熟悉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如果心態不夠開放,其結果往往是自釀苦酒:越努力奮鬥,路卻越來越窄;越主動交際,就越得罪更多的朋友;做很有意義的事情,也一樣遭遇很多善良的本應該支援的人的反對。

心態不開放使人不受歡迎

生活中太多這樣的例子,A君相容不了多元的價值觀,總是看什麼都不順眼,非常憤世,喜歡“指導”別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結果,他“脾氣很好,品德很好,為人正直”,卻依然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再如B君,不能理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