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願意閱讀本書的人,尤其是人生剛剛起步的青年人和還在奮鬥中前行的人帶來一些啟發。
謹以《開放你的人生》獻給開放時代30年的過去以及更加開放的未來,也獻給不斷加入開放行列中奮勇前行的人們!
王輝耀
2008北京奧運之年5月
導言 開放的時代(1)
——成就開放式人生
這些年來,特別是在做社團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經常接觸青年人,有時去各大學演講,也經常會有很多人來向我傾訴自己的失敗:
◆一個寄宿中學的高中生說:他真的不知道什麼是成功,因為他在生活當中沒有成就感和被尊重感。父母規定好了一切:讀哪所學校,選哪個專業,假期培養什麼愛好,甚至交什麼樣的朋友;學校又規定必須留短髮、穿校服、接受寄宿的封閉式管理,甚至連喜怒哀樂都作要求——一次考試發揮不好,他沒有表現出沮喪,老師因此當眾不點名地批評他沒有上進心。
◆一個普通高校的大學生說:自己的人生糟糕透了。他在一個連一家上市公司都沒有的小城市讀書,處處講人情關係,假期找不到好的企業兼職或實習;學校三流,老師們不能給予任何就業幫助;學的是最冷門的哲學專業,市場沒有這方面需求,能提供就業機會的研究教育機構已經飽和。而如果跨專業找工作,大學等於白讀了,工作也一樣不好找。因此,他認定自己很失敗,認定自己將來會加入“畢業就失業”的百萬大軍。
◆一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說:他感覺自己的生活很失敗。他從小到大一直是父母和老師的驕傲,從重點高中到名牌大學,一帆風順,讀研也順理成章,他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讀研後肯定會有更好的前途。結果,畢業之後,他發現那些已經工作三年的大學同學,有的已經開始創業,有的已經成為中層主管或經理,就連一些工作一般的同學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人脈、業績和資金。而自己這個過去的“尖子生”,在相關專業和職位上的競爭力卻反而“高不成,低不就”,創業更是不敢奢談。
◆一個畢業後立刻回國的海歸說:他實在不知道怎麼去獲得成功的感覺。他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從美國留學回來,發現自己花掉父母幾十萬的大半積蓄後,卻陷入於“失敗”的包圍當中。他沒有成為無業的“海帶”,也沒有成為“金龜”,但跟身邊的人比,明顯付出與產出不成正比。他所在那個中產社群的不少童年夥伴,用相當於他學費的錢做生意,早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企業。因此,社群裡的人凡談“留學無用”和海歸“水土不服”,就必舉他為例。
◆一個工作已經幾年的年輕人說:他覺得自己天天就是在混日子。雖然專業對口,並且從一畢業就做這份工作,富有經驗,但他並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大學是被調劑錄取的),也不喜歡這份工作。這類技術型工作永遠是年輕人的“專利”,他遲早也要面臨轉型。可是,創業缺乏條件,轉行轉業又沒有經驗、業績、專業,以他現在的“工齡”,如果要像一個新手一樣低薪換行又於心不甘,即將三十成家而立的現實狀態也不許可。於是,他也只能一直這樣混著:不滿意現狀卻又一直安於現狀。
◆還有一個呆在機關的中年朋友告訴我:他很迷茫。到了他這個年齡,升職的希望已經很小,做現在的工作又沒有激情,每天朝九晚五,日日機械重複,時刻應付辦公室內複雜的“人際政治”。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再耽擱下去了,可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多年沒有經歷過市場“風雨”。所以,風險和壓力又迫使他不敢輕舉妄動,他真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
……
這些疑惑都只指向一個問題——如何擁有自己的成功。
成功的人生是每一個人都渴望的。
成功的途徑也是多元而各式各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
有人渴望的成功是擁有身份、地位、名譽、權力,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有人渴望的成功是豪宅、跑車、億萬的家產、完美的伴侶,得到大多數人都想要的成功;有人渴望的成功是成為魅力領袖,總是被掌聲和鮮花包圍;有人渴望的成功是使人生有更大的社會意義,能夠服務公益和慈善事業乃至拯救世界;有人渴望的成功是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並透過卓越的成就獲得個人意義;當然也有人渴望的成功就是平凡也不為衣食擔憂,居於市井或山林,一杯清茶几許安靜。
事實上,成功是沒有標準的,但有個雙重認可的原則:一是時代和社會的最底線認可;二是個人內心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