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層次認可。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導言 開放的時代(2)

人之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正是為了成就“社會中的自己”和“內心中的自我”。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人生本就是追求“本我”、“自我”、“超我”的過程。

每個人都期望擁有自己渴望的成功,並獲得社會的認可。

但我不知道大多數人是不是都像我一樣,經常會問自己:到底什麼是成功?我想要什麼樣的成功?我應該追隨自己內心的召喚嗎?我如何去實現自己的成功?

我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去了解我們的時代、世界、周圍以及自我的內心。

開放的時代,人生也需要開放

中國改革開放正值30週年。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從內地走向沿海,從沿海走向北京,又從北京走到海外,最後海歸回國。其中,我留學、工作、訪問和遊歷過幾十個國家,對於世界如何看待中國崛起及多年來對中國印象的改觀和變化,乃至中國以及中國人帶給世界的影響,都有著很深刻的感受。

交織在中國身上的目光是複雜多樣的:佩服、羨慕、嫉妒、擔憂、恐懼……兼而有之。但無論是哪種看法,就算中國被誤解成一條只是到處張牙舞爪的“龍”,我從中也能感受到歡欣鼓舞,因為比起百年前的“東亞病夫”來,世界起碼已經正視中國的“大國崛起”。而這個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正來起始於中國將“開放”樹為基本國策的那一刻。

國際上目前普遍有這樣一個看法:中國和印度將在21世紀中崛起為新的世界性大國,“龍象之爭”將成為世界舞臺的新生主劇目。事實上,中國和印度在內裡還是有著很多的差異,但在“開放”才能帶來國家崛起的這一點上卻有著驚人的共識:2007年,###總理在新加坡發表主題演講:“只有開放相容,國家才能富強”。印度總理辛格立刻在其國內表示:希望###總理的這篇演講稿成為“印度舉國上下人人捧讀的基礎材料”。

其實也不僅僅是中國和印度,“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整個世界都意識到這是一個以開放為主流趨勢的全球化時代,也都努力張開雙臂去擁抱這個開放的世界。日本是個典型例子,國小,資源少,人口眾多,揹負二戰包袱,也不像新加坡那樣擁有交通咽喉的地利,但依賴國家的開放,依賴大多數擁有大國心態的國民的人生開放(日本在經濟大蕭條前每年出國人次超過總人口的一半),進而融會東西方之長,把握機遇,得以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對宏觀“開放”沒有分歧的形勢之下,今日之中國能否繼續大國崛起,能否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有利的一環,能否將“中國製造”提升為“中國創造”,乃至內地能否與另一體制的臺灣找到和平統一的共同基點,以及與港澳在“50年不變”之後走向融合共榮……這都不僅僅取決於我們國家能否繼續開放下去,而更多地在於“開放”能否在更廣闊的層面深化——即我們大多數個體能否將“開放”定為個人的“基本國策”,能否使自己成為一個開放人,取得自己開放的成功,並最終匯融成民族和國家整體的開放,進而才能解決一切重大問題。

中國開放的深化和發展,必然呼喚一場個人層面“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運動。而且, “開放”的最終命運,都必須要落實到個人開放上。

我們當然也無法不為此進行思考、歸納和總結。

開放式人生十大典型現象

――從封閉式經濟到開放式經濟:中國經濟在“文革”時期是一個封閉式的經濟,中國的開放當然首先得益於經濟的開放。30年來,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確立經歷了“有益補充”、“重要組成”、“主體地位”三個階段變化。同時,外企大量湧入,世界500強企業幾乎全部到中國投資。中國自身也受益良多,2007年GDP已達到3萬多億美元,比30年前增長了17倍;國際貿易2007年則達到2萬多億美元,約為開放前1978年的200倍。中國人在開放式經濟中,還誕生了大批的開放人群體。據估計,中國目前約有一億五千萬的創業者、專業人士、中介機構人士、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面向市場經濟的職業群體。這批新階層群體沒有“鐵飯碗”和“皇糧”可依賴,都必須走向自由工作和生活的開放式人生。

導言 開放的時代(3)

——從國內化到國際化:曾幾何時,中國人的流動主要侷限在國內。如今,開始大量走向國際的中國人已經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