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歲”。他的儀仗隨從冠蓋如雲,個個鮮衣怒馬,浩蕩疾馳如閃電,馬蹄雜沓如雷鳴。一路馳過,煙塵蔽天。

如要遠行,那陣仗就更大,出行之前京師須戒嚴數日,繁華鬧市一時空無一人。出行時,魏忠賢本人坐八抬大轎在前,親信坐四抬大轎緊隨,後面是千名禁軍簇擁,密如蟲蟻,急趨而行。護衛士兵們邊跑邊發射鳴鏑(響箭),呼嘯不絕。十多支鼓樂隊隨行演奏,高歌猛進。夏有專車載運冰塊,冬有專車運送炭火。場面之盛,超越帝王!

——這前後的境況,真有天壤之別!

所以這個人,值得研究。

他是怎樣爬上去的?主觀上他做了哪些鑽營?客觀上他遇到了什麼樣的機遇?有幾個歷史關頭決定了他的命運?有哪些人是他命中的“吉星”?為什麼正直的人沒能打壓得住他?

最後,這個權傾朝野的惡人,又是怎樣一朝覆滅的?

歷史是不是真的有一條“醜惡必敗”的規則?

——這些,就是本書想要講述的。

。 想看書來

沒有“下邊”的奇特一群(1)

中國人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皇權制度下,到了明朝,官員的准入、晉升制度已經很嚴密。也就是說,官員的來歷很清楚。不識字的人,別想透過科舉一途做官;沒有進士文憑的人,別想做到頂級高官;老爹沒有立功的,就沒法兒靠“蔭子”的恩賞得官;一貧如洗的人,那就連捐官(花錢買官)的路都堵死了。

像魏四這樣的條件,想透過正常路子做到“位極人臣”的份上,那是想也別想。他只有靠“閹”了自己那寶貴的部件,才有做大官的可能。

因此我們有必要先簡略說一下“宦官”這個群體的來龍去脈。

宦官是怎麼煉成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個七七八八,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免得有汙視聽。反正基本條件就是:是男人,但經過手術,“命根兒”沒有了,成了面光無須、嗓音尖細的“閹人”。具備這個條件後,再進了皇宮,做了伺候皇帝和皇族的御用人員。這類半雄半雌的稀有人物,就是宦官。

那麼,這宦官的“生源”從哪裡來?途徑有四:一是在戰爭中擄掠的敵方適齡男童;二是因犯罪被籍沒官員的家屬;三是宮中太監回自己家鄉去招聘;四是自己主動閹割、申請上崗。最後這一條,也分兩種人,一種是希圖就此富貴上進,一種是貧困潦倒想找碗飯吃。當然,也不是割了“囉唆物兒”就一定能進得了宮的,這也需要候選。待人家選中了,才能聘任。

一般對宦官怎麼稱呼呢?看電視劇裡,好像都叫“老公公”。其實這裡面學問大了。有人統計過,中國曆代關於宦官的官方與民間稱謂,竟有好幾十種,這在古代職官的稱謂中幾乎絕無僅有。看得出,古代的中國人在這方面充滿了幽默感。

歸類來說,以生理特色來稱呼宦官的,有閹人、奄人、腐人、腐夫、刑餘、刑臣、刑隸、刑人。以他們的工作性質來稱呼的,有宦者、宦官;因為宦官掌管的是皇宮內苑事務,所以又稱宮人、內宰、內小臣、閣人、寺人。以他們常任的一些職稱來表示宦官的,稱為司宮、閽寺、黃門、內常侍、中常侍、內監、少監、宮監、太監。以服飾來指代宦官的,叫做貂璫、內璫、璫。也有以宦官所處的環境來稱呼他們的,因為皇帝住的地方稱內廷,也稱禁中,所以叫宦官為中官、中涓、內臣、內侍、內宮、內豎。

還有,要是宦官被皇帝派出宮去專差辦事,就稱為中使;因為宦官受皇帝寵信而驟然富貴,這樣的就被稱為中貴。而朝官們對宦官也有蔑稱,比如燻餘、凶豎、閹豎、宦豎。至於一般人對他們的尊稱,就比較簡單了,一般就叫爺或公公。

——好了,不舉例了,再說下去,頭都要暈了。

中國的宦官,最早出自何時呢?據說商代就有,到周代漸成制度。《周禮》上稱他們為閹、豎、寺,這都還不是貶義。指的是“看門的”(所以“閹”從“門”字旁),或是“伺候人的”(寺就是“侍”)。

那麼皇帝老爺子要宦官來幹什麼呢?最早就是看門、收發室的幹活,監視出入的各色人等。“閹”、“豎”、“黃門令”的叫法,都是來自此職務(“黃門”也就是皇宮之門)。後來,宦官們又負擔起傳達命令、伺候起居之職。西周的時候,不僅王室有宦官,貴族家也有,相當於一般的家臣。到後來,才逐漸變為只有皇宮和藩王府邸中才有,成了皇家的專用人才。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秦和西漢的宦官,雖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