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數是閹人,但也還用一部分士人,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摻雜在一起。只是從東漢開始,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後漢書·宦者列傳》)至於用閹人當宦官的目的,一般是說統治者怕正常人在後宮服侍,容易穢亂宮廷,保不住皇族的血統純正;還有一說是,皇帝考慮宦官沒有家庭,不容易謀私,可以做到盡忠竭力。依我看,後面一條原因,恐怕才是統治者真正看重的。因為在他們眼裡,奴才靠得住,人才卻都不大保險。

由於宦官與君主親近,所以往往容易得寵,進而插手政治。如果這樣,其身份就不只是伺候人的了。從春秋戰國時代起,齊國的豎刁、宋國的伊戾就開始參與國政;到秦末的趙高,則出任中丞相,其權勢可以總攬朝政、主持廢立皇帝了。他“指鹿為馬”的故事,盡人皆知。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沒有“下邊”的奇特一群(2)

宦官集團從漢代起,就不斷禍亂朝政。在中國歷史上,以漢末、唐末的宦官為禍最烈。漢家天下,就是由一場宦官政變“十常侍之亂”給鬧垮的。而唐代後期更甚,從肅宗到昭宗十八帝,無一不是由宦官所立。

到魏忠賢閹了自己跑進宮裡的時候,情況已略有不同。宦官在明朝才被普遍稱為“太監”。原因是,明代在宮中設定了由宦官所統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了一名掌印太監。“太監”這個職稱,原本指的是明代宮中的上層宦官。但此後,“太監”一詞逐漸泛化,變成了對宦官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明朝的宦官,氣焰已經略遜於漢唐,基本不可能掌控廢立了,但是也很有特色,為害一點兒也不比前代差。

明代的宦官不僅機構龐雜,而且人也多,到明末人數已達10萬以上,堪稱空前絕後。雖然朱老皇帝在開國後對宦官約束甚嚴,“洪武十七年鑄鐵牌。文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置宮門中。又敕諸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明史·職官志》)但由於他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導致皇帝工作負擔太重,他本人和他的後代皇帝又不得不啟用宦官分擔政務,結果使宦官干政合法化、制度化、長期化。比如,司禮監秉筆太監握有“批紅”權(即用硃筆代皇帝寫詔書);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勢高於內閣首輔;司禮監提督東廠太監掌握了最高偵察權。太監群體正式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而且佔據的都是“近水樓臺”,所以權勢熏天,很容易壓倒外廷大臣。

以此來說,明朝也是宦官的一個黃金時代。某些缺了“下邊”的人,如果機會好的話,就很有可能在這個時代大露一手,千古留名。

看來,魏忠賢對自己下手的這一刀,是下對了!

但是進了宮,又趕上了好時代,並不等於就一定能飛黃騰達。魏忠賢最先乾的是“小火者”,即宮中雜役。須知,在宦官群體裡,不全都是官兒,其下層也是勞動人民,只不過是御用的罷了,做的還是倒馬桶、掃院子一類的活兒。

這離“內監”的金字塔頂,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明朝在此之前,也有兩個權勢名氣足可與發跡後的魏忠賢相媲美的“大璫”,一個是英宗時代的王振,一個是武宗時代的劉瑾。但是,人家那兩位公公都識字,且學問都不錯。

王振年輕的時候就是個儒生,飽讀詩書,可惜八股文不過關,屢試不第,最後連秀才文憑都拿不到。後來到某縣任教官教書,依舊困頓潦倒,“九年無功”。(清·查繼佐《罪惟錄》卷29《宦寺列傳·王振》)他一怒之下犯了法,被判充軍。恰逢成祖朱棣這時候想招一批有學問的閹人,任務是教宮內婦女識字。王振看準時機,毅然自宮,進了紫禁城。

這人一開始就有野心,不甘心當婦女掃盲教員。後來終於讓他等到機會,宣宗時候,皇帝要提高宦官隊伍素質,在宮內設宦官學校“內書堂”,王振有幸成為學員之一。因他以前基礎就好,很快便脫穎而出,宮中都尊稱他為“王先生”。宣宗欣賞王振的文采,任命他為東宮“局郎”(太子宮中太監設有六個局,局郎為下級宦官),陪侍太子朱祁鎮讀書,深受信賴。

太子繼位為英宗,王振由此得以擅權,鬧出了好大動靜,不少王侯公卿都稱他為“翁父”。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他心血來潮,誘導英宗親征瓦剌,鬧得明朝50萬大軍全軍覆沒,讓堂堂大明皇帝當了戰俘。他也被護衛將軍樊忠一怒之下,當場一鐵錘砸爛了腦殼。

正德年間著名的大太監劉瑾,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淨身入宮當太監,遂改姓劉。他也是自幼讀書識字,心機極深。進宮後,湊巧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