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閉大門,不與外面來往,只要有人與我郭家結下仇怨,誣陷我家對朝廷有二心,必然有人專門落井下石、妒害賢能的小人從中添醋加油,製造冤案,恐怕到那時,我們郭家的九族老少都死無葬身之地了。”
郭子儀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他善於預見未來,更善於把握幸運和榮寵,深諳中正平和處變不驚的明哲保身道理,所以貴為唐朝重臣。他帶兵向來以寬厚著稱,對人也很寬容。在戰場上,沉著而有謀略,而且很勇敢。朝廷需要他時,一接到命令,不顧一切,馬上行動。等到上面懷疑他,要罷免他時,也是放下一切,馬上就回家吃老米飯。所以屢黜屢起,國家不能沒有他。
他與監軍太監魚朝恩的恩怨,在當時的政治態勢上是相當嚴重的:魚朝恩派人暗地挖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當時朝野人士都以為要掀起一場大風暴,代宗也為了這件事,特別弔唁慰問。郭子儀卻哭著說:“我帶兵打仗,也沒能禁止士兵們破壞別人的墳墓,現在我父親的墳被人挖了,這是報應,不必怪別人。”這也充分地顯示了郭子儀的大將氣度。
下面再說一說老子的“領導藝術”,作為商人應從中懂得進退取捨的技巧。
大思想家老子認為人類如果去除邪惡,回覆本性,學會進退取捨,就可以實現無為而治,良好的社會秩序也就可以實現,萬物之間就可以達到最和諧的程度。
老子的無為而治並非單純的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說,什麼都放任自流,彷彿一盤散沙,這樣達不到無為而治的目的。真正的無為而治,是寓有形於無形之中,寓有為於無為之中,看似無為,實則有為,這就是做事的辯證法。
商人要學會既限制下屬的自由意志,又讓下屬絲毫感覺不出來,這樣就能形成上下級之間的和諧共處,讓大家在和睦的氣氛中達成努力工作、同舟共濟的共識,朝著既定的目標共同奮鬥。
成功的商人應當處無為之境地,應順應自然,行無為之教,因勢利導來治理民眾,太多的法律條文、管理規則並不見得能讓老百姓心服口服、安守本分,要學會取捨之道。
老子說:“善行無轍跡。”商人應當注意成事的方法,不露痕跡地推行自己的意志。這即是“無為而治”的根本所在。商人要學習老子的領導藝術,並從中得到啟發;在實踐中要努力體會這種由無為到有為的奧妙之處;善行無轍跡,商人要注意不露痕跡地推行自己的意志。
曾國藩曾經說:“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就容易折斷。剛不是說要殘暴嚴厲,只不過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得強矯。爭名逐利,就得謙退。”從中可以看出曾國藩研究老子的思想很深,他一生為人處事信仰老子的觀念,卻不言談老子的思想。因此雖居在功名富貴的最高處,卻能全名而歸,全身而終。
人際關係中暫時的忍讓吃虧,可以獲得長遠的利益,如同跳高,退得遠,可跳得更高。關鍵是要不露聲色地迎合對方需要,即以對方的利益為重,又為自己的利益開道。
1959年10月15日夜,密特朗(法國議會議員)在巴黎天文臺公園遭到一夥人開槍襲擊。這就是當時極為轟動的天文臺公園事件。新聞界和幾乎所有的左翼組織都行動起來,慰問密特朗,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暴行。但事隔不久,10月22日,兇手佩斯蓋突然露面,並申明這是一次應密特朗本人要求而策劃的行動。轉眼間,密特朗從一個無辜的被害者變成了騙人的肇事者。一時間烏雲壓頂,謾罵聲、譏笑聲、責問聲像狂風暴雨般向密特朗襲來。在任總理米歇爾·德勃雷為此建議取消密特朗的參議員資格。但在當時密特朗深知申辯、反擊都沒有用,索性既不申辨,也不準備反擊。
密特朗壓抑著自己的憤怒,決定暫時隱退。平日裡,他埋頭讀書,專心寫作。一到清晨,他就去朗德樹林散步,呼吸那清爽而新鮮的空氣,欣賞一番茂密翠綠的田野。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使他忘掉了縈繞在心頭的憂愁和煩惱。1960年春,他到國外做了一次旅行,先後到達中國、美國和伊朗等國家。在中國,他參觀遊覽了不少城市,記下了許多見聞。回國後,於1961年發表了專門介紹新中國成立後所發生的重大變化的專著《中國面臨挑戰》。該書的出版,贏得了不少讀者的欣賞,密特朗的名字又開始重新在法國社會上傳揚。
在1962年11月2日的立法選舉中,他東山再起,一舉擊敗保衛新共和聯盟的競選人讓·塔耶爾,再次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
以退為進這一交際方式不僅可應用於政治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