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夏朝興禮而能長期穩固,所以有419年的歷史;商代興禮而能持守不失,所以有648年的歷史;周代興禮而能持守不失,並繼承了夏、商的禮而有所增減,所以有887年的歷史。漢代又復興禮制,叔孫通精通周禮而變更它,也有425年的歷史。唐代有287年的歷史,宋代也有316年的歷史。這些朝代,都是以禮治國。

秦國實行的是暴政,而不以禮治國,所以只有39年的天下。隋代實行的是逆政,所以僅有28年的天下。元代實行的是武力治國,所以僅僅90年。至於魏蜀吳三國時期,以及宋齊陳梁隋六朝之中,梁唐晉漢週五代時期,他們所興的都不是禮治,所以滅亡得也快。

夏桀與商紂,桓、靈公與漢獻帝,唐玄、昭宗及宋徽、欽宗,甚至歷代亡國的君主,考查他們各個時代的政教、風氣,思想形態與社會意識,都是不僅不以禮治國,並且逆禮道而行。所以政治腐敗、貪官汙吏大行其道,民心渙散,士人對前途感到渺茫。綱紀不正,軍事無備,經濟衰落,教育不舉,到後來即使悔恨莫及也無法挽回殘局。治理企業、現代交際的道理也是這樣,做人修身的道理同樣如此。一定要形成和遵守一定的禮節才會形成良好的形象,才會使人真心敬佩和服從。

禮並不是那些時髦學者所說的迂儒超世的學說,不合乎現實的高談闊論,也不是腐朽之物。所以各朝各代,都有禮的起因,都有禮的增減,誰也不例外。

大聖人孔子說:“說到又能履行,就是禮。”《易經》中說:“雷在天上,響聲極大,君子不符合禮的就不履行。”又說:“不符合禮不看,不符合禮不聽,不符合禮不說,不符合禮不動。”這就需要有慎重獨特的觀點,也就是有真心誠意的功夫。所以禮的本質,是自內心而生髮的,然後表現在外部,而又是從外製、外煉而又歸向內正的東西。這樣內外雙制,使所有的道德行為,透過日常生活而逐漸變成一種習慣與行為。這種習慣與行為,透過很長的時間,逐步成為一種自然的本能行為,不必去勉強做作。如果人們都能做到這些,不僅貪汙墮落、結黨營私、偷生怕死之徒極少出現,就是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謀權篡位的事也少見了。

禮多人不怪是人之常情。某君是機關的最高領導,高階職員去見他,他不但坐著不動,也不屑回你一聲某先生,而且不肯注視對方的陳述,對方只好站在旁邊說話,真是架子十足。有時不高興,認為對方說的話不對,他竟始終不開口,好像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對方落得一場沒趣,只好憤然退出。他對高階職員尚且如此,對其他下屬,便不問可知。對待朋友,也是似理不理的神氣,實在令人難受。當他得勢的時候,大家只好背後批評,當面還是恭維,還是奉承,心裡卻是反對他。後來,形勢逆轉,一時攻擊他的人非常多。人在社會,要少結人怨,多結人緣,多禮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禮是人為的,是後天的,必須用心去學習,學習成為習慣,多禮便十分自然了。

可見,作為商人,在複雜的人際交往中一定要儘量講究禮節,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會獲得他人的尊敬。

在現實社會中,能做到進退有節是不容易的,因為人都有得寸進尺、得隴望蜀的心理,有了幾十萬,還想幾百萬;有了幾百萬,又想幾千萬。做官也是如此,官居宰相了還想做王侯。

進退有節實則就是在名利場中能夠審時度勢,把握住自己,不至於利令智昏。面對突來的富貴便昏昏然,變得輕狂自大,目無他人,沒有平常的心態,所以其榮華富貴也只是過眼雲煙,曇花一現。

在唐代,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王府建在首都長安。汾陽王府自落成以後,每天都是大門開啟任憑人們自由進出,郭子儀不準府中人干涉。有一天,郭子儀帳下一名軍官將要到外地任職,來向他辭行,就徑直進了內宅,恰巧看見郭子儀的夫人和愛女正在梳洗打扮,而郭子儀在一旁侍候,就像奴僕一樣被呼來喚去。這位軍官回去後,不免要講給人聽,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整個京城都以此作為茶餘飯後的笑料談資。

他幾個兒子覺得這事太丟王爺的面子,跪下來求他像別的王府一樣關起大門,不讓閒雜人等出入。郭子儀語重心長地對兒子們說:“我這樣做不是追求浮名虛譽,而是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兒子們十分驚訝,忙問其中的道理。郭子儀嘆了口氣說:“我已爵封汾陽王,再沒有更大的富貴可求了。月盈而蝕,盛極而衰,這是必然的道理。因此人們常說要激流勇退,可眼下朝廷還要用我,怎會讓我歸隱,我是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如果我們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