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誇張、宣傳之能事,從而吸引了千百萬美國人。一是因為艾森豪威爾在美國人的心中威望高,二是名貴的白蘭地酒釀造長達67年,與艾森豪威爾的年歲相同。由於新聞界的推波助瀾,使這一行動更具神秘色彩,頓時成了華盛頓市民的熱門話題。當賀禮由專機送到美國華盛頓時,竟然出現了萬人圍觀的罕見現象,而關於名酒到臨的新聞報道、專題特寫、新聞照片更是擠滿了當天各報版面。美國人民就此認識了白蘭地酒,白蘭地酒在這種氣氛中昂首闊步走上美國國宴與市民的餐桌。
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借冕播譽不失為一種提高企業知名度的捷徑,有的請名人做廣告,有的花錢請記者寫文章,有的則獨出心裁地製造轟動效應,其目的就是播譽,以達到名利雙收的目標。
“馬太效應”一語源於《新舊約全書》。在《馬太福音》第25章中,有這樣一段話:“誰若有,就給他,並不斷增加;而誰沒有則連已有的都被奪走”。
與“馬太效應”相似的是,在商界則有名人效應、名牌效應、名城效應、名山效應、名產地效應等。借“名”經營,借“名”促銷,是當今商界的一個主要策略。
商人普遍注意到,利用人們熟悉和崇拜名人、明星的心理有意識地把經營產品和服務專案聯絡起來,能更好地引起消費者的注意,進而擴大銷售。
人們注意到,1993年10月美國芝加哥公牛隊的超級巨星邁克爾·喬丹辭別籃壇的決定,不僅震撼了美國的體育界和社會,而且還震撼了美國的商業界。
受喬丹告退籃壇決定影響最大的應首推美國耐克公司,因為該公司全靠這位美國籃球史上最偉大球星的光輝形象進行廣告宣傳,使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每年的銷售額高達20億美元。喬丹的這個突然決定使紐約交易所耐克公司的股票跌至52周以來的最低點,而它的勁敵裡博克斯公司的股票價格卻在大漲。
名人效應如此重要,精明的商人紛紛實施種種妙招。巴西某地的一個小禮品店有一條別出心裁的店規:凡是各界名人前來購物,一律不付錢,但是名人必須要以拿手的絕招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一天,球王貝利來到禮品店,他順手拿起店裡的一個球放在地上,用腳輕輕一勾,然後飛起一腳,把球不偏不倚地踢在門鈴上。門鈴叮噹聲尚未盡時,他又用頭一頂,把剛要落地的球頂到原來的位置。老闆見狀,馬上招呼貝利,請他挑選所需物品,分文不收。
歐美時裝設計師有這樣一個信條:“你設計的時裝若能進入美國電影圈,穿在好萊塢明星身上,你就是一位成功的時裝設計師。”由此可見,借冕播譽的確是一個增加財氣最好的策略。
借冕播譽策略的實施,關鍵是要注重資訊,及時抓住每一個時機,動員和藉助各方面的力量,千方百計地提高企業自身的信譽和地位,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大、更長遠的經濟效益。當然這種借冕播譽的方法,首先是自己要有“譽”,即自己的產品、自己的企業要有較高的信譽,要有相應的經濟條件。沒有“譽”可播,沒有錢可出,硬要打腫臉充胖子,借冕播譽就會得不償失,甚至適得其反。
□利用外力成就大事
他將競爭槓桿變成了魔杖,巧妙地施展“借術”,使全世界的大亨們都爭著為掏腰包而拼命。要善於藉助外力,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迅速發展自己,這也是許多企業的成功之道。
美國第一旅遊公司副董事長尤伯羅斯,在任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時,為奧運會盈利2.5億美元,他就是靠著非凡的“借術”而成功的。
奧林匹克,代表著人類健康、文明、友誼、進取。世界各地崇尚奧林匹克精神,世界各地也為主辦奧運會而競爭。然而,奧運會這個當今最熱鬧的體育盛會,有時卻窮得叮噹響。1972年在聯邦德國慕尼黑市舉行的第20屆奧運會所欠下的債務,很長時間都未能還清。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第21屆奧會,虧損10億美元;1980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22屆奧運會耗資90多億美元,虧損更是空前。
從1898年現代奧運會創辦以來,奧運會幾乎變成了一個沉重的包袱,誰背上它都會被它造成的巨大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對奧運會的主辦者來說,似乎只意味著光榮,經濟上必定虧損,兩者不可兼得。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美國洛杉磯市舉辦的第23屆奧運會,美國政府和洛杉磯市不僅沒有往外掏一分一文,反而盈利2.5億美元,真可謂奇蹟!這一奇蹟的創造者、空手主辦奧運會的人,就是彼得·尤伯羅斯。
尤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