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年,東漢順帝漢安元年,道教被張道陵倡導 於四川鶴鳴山,規定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亦稱〃五斗米教〃。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 〃太上老君〃,並以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以及《正一經》、《太平洞極經》為主要經典。 道教後來分裂出很多的教派,最後歸為正一、全真兩派,區別是前者的道士可以不出家,後 者的道士必須出家。道教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這一切都和 儒家學說形成對立。作為一種〃教義〃,道教與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距離更 遠。 在這種情形下,中國漢民族的百姓也就信起什麼來馬馬虎虎,用起什麼來也是馬馬虎虎了。 如果需要某種儀式了,比如增添人口或者親人死亡,他們就請來〃專業人士〃:來的如果是 個道士,他們可以說自己通道教;來的如果是和尚,他們也可以變成佛教徒。當然,如果道 士和和尚一起來,在同一個場合做著不同的〃儀式〃,他們也不會感到有什麼特別的不和諧 ,他們可以說自己〃什麼都信一點〃。他們需要的只是自己的生活內容……非常實用卻又是 一種形式。19世紀,當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看見道士、和尚與中國的百姓一起進行某種日常 活動的時候,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茫然,他們認為中國漢民族把兩個互相矛盾的事件統一 起來的本領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最後才知道,中國人原來根本不明 白這兩個事件之間的矛盾關係。 信仰需要虔誠的敬畏。 既不能出於某種懼怕,也不能出於利益的需要。 帝國的臣民們通常只有懼怕而沒有敬畏。 一個外國傳教士問一箇中國人,神是否愛他們,中國人的反應嚇了這個洋教士一跳:中國人 咯咯地笑起來。 〃這是最幽默最放肆的大笑。〃洋教士說。 沒有敬畏情感的民族是心靈荒涼的民族。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因宗教而起的戰爭。 中國每朝每代的揭竿而起和流血廝殺無不是受著最實際利益驅使而從不是為了精神追求。 因此,作為引發一百年前中國巨大災難導火索的帝國北方的宗教衝突,至今仍是一樁歷史 疑案。 西方宗教進入中國,最早有據可考的是從古長安挖掘出的一塊石碑,名曰《景教流行中國碑 》,碑上記載了大唐時期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往事。今天的中國人依舊對中國歷史上大唐時 代的國泰民安歌舞昇平津津樂道,認為那是這個東方泱泱大國最鼎盛的時期,中國人的如此 印象來自於華美的唐詩、唐樂以及那些出土的唐代玉衣錦畫……雖然有著許多不識字人口, 但在評價一個時期的國家景象時,卻往往從文化的繁榮上開始描繪,這是中國歷史中一個非 常奇特的現象。而大唐確實是這個東方帝國敞開胸懷容納百川的時代。可以想像到昔日長安 古道上來來往往的外國客商、僧侶、遊客、歌伎是怎樣愉快地趕著路,因為世界上再沒有一 座城市能像長安這樣讓他們宛如看見整個世界。而在那些自由自在的外國遊客中,那時就已 經有了這樣一群心懷特殊使命的人,他們遠涉重洋來到東方,時刻準備為了信仰而獻身,他 們就是西方的傳教士。 沒有人知道西方傳教士在大唐這個傳教的黃金年代曾經在中華帝國內發展了多少基督教徒或 者天主教徒。後來,除了在繪畫和音樂中偶爾可以感受到他們確實踏上過這片國土外,其餘 的,他們沒能留下任何蹤跡。對宗教不感興趣的中國漢民族沒有特殊的理由是不大可能成為 基督徒的。況且,那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已經很盛,一個著名的中國和尚到印度轉了一圈, 回來的時候,中國皇帝親自到大道邊去迎接……即便如此轟動的事件發生了,讓中國人真正 感興趣的依舊不是這個和尚取回了什麼〃真經〃,而是關於他在旅途上種種離奇的歷險故事 ,因為中國人相信,自己的帝國之外定是一個充滿妖魔鬼怪的世界,敢到那個世界中游歷一 圈是很刺激的事情……安定富裕的時代不需要封閉,平和自信的社會才〃夜不閉戶〃。強大 的大唐對外來文化的寬容憨態可愛,那時,整個中華帝國的形象猶如大唐時期對美人的審美 標準:豐滿,微胖,懶散悠閒地斜坐著,睡眼惺忪地似乎永遠在淺笑。  
帝國的〃第二政府〃(2)
應該說,早期西方傳教士在世界各地的傳教歷程是艱難的,至今,西方在記載他們活動的著 作中依舊把到中國的傳教稱之為〃東方的冒險〃。西方教會把向世界〃最蠻荒的地方〃傳播 〃上帝的旨意〃當做最高的榮譽和責任。在古老的非洲、美洲和大洋洲,許多傳教士死於惡 劣的食物、嚴酷的氣候、莫名的疾病,甚至充滿敵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