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個〃人〃。 明代修築北京城時,城內的九座城門,除了安定門建的是真武廟之外,其餘八座城門全部建 的是關帝廟。 清代是崇拜關羽的鼎盛時期。順治九年,關羽被封為〃忠義神武大帝〃,於是關羽從〃王〃 而〃帝〃了。太宗皇太極命令把《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於是這本小說成為皇親大臣和八 旗官兵們的必讀書籍。 對關羽的神化,是中國人供奉〃神〃的功利主義的典型體現。 關羽身上集中了中國帝王最需要的〃忠〃和〃義〃,這是歷朝統治者鞏固政權所必要的道德 規範。在統治者眼裡,無論封關羽為什麼樣的〃帝〃,他都是一個傑出的〃人臣〃,帝國和 帝王需要這樣的〃人臣〃。明代的皇帝朱元璋貶過關羽的封號,即所謂〃復侯原封〃,原因 是剛剛建立政權的朱元璋迫切需要社會的安定而不希望他的臣民再〃尚武〃。清帝之所以開 國就崇尚關羽,除了滿人採取了容納漢文化的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滿人入關之前,順 治帝就用〃桃園三結義〃的辦法解決了滿族與蒙古族之間的糾紛,仿照劉備,順治帝自稱〃 劉先生〃,稱呼蒙古可汗為〃二弟〃。滿人取得政權之後,認為這是受到了關羽的保佑。 而在中國的民間,尤其是最下層的百姓中,對關羽崇拜的原因與統治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關羽是〃遊民的帝王〃。 中國是世界上游民階層最龐大的國家。自然災害、戰爭、官吏欺壓經常降臨在沒有任何社會 地位的貧困農民身上,降臨在由破產農民轉化而來的小手工業者身上,背井離鄉和到處流浪 最終是他們惟一的出路。浪跡江湖和四處謀生的遊民階層是一群畏縮、軟弱和極易衝動的人 ,他們最需要的是果腹,是生命的保護,他們選擇了關羽,因為關羽這個人物和他們的經歷 相仿……〃亡命奔涿郡〃。同樣是農民的關羽殺了當地的官吏而逃亡,這讓流浪的農民們感 到關羽是〃自己人〃。〃千里走單騎〃、〃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等等,這些無 不迎合著帝國遊民們的生活特色和性格特徵。關羽最後的人生結局是客死他鄉,這又引起了 漂泊不定的遊民們極大的共鳴,讓他們世代難以忘懷。 神化了的關羽在中國人心中是萬能的:祈福消災,保家護身,求財源,謀生路,拜把子,甚 至希望子孫旺盛,都可以求求這位〃關老爺〃。直到千百年後的今天,這位〃神〃依舊被中 國大小商鋪甚至巨型財團供奉著,說他是〃招財進寶〃的象徵。 關羽,永遠是一身戲劇裝束:武巾,長髯,紅面,立眉,戰袍,大刀,站在中國人供奉的香 火面前怒目圓睜了至少一千年。 1900年,在一個巨大災難即將來臨的時刻,整個中華帝國的精神與力量,就這樣被一個 神鬼化、戲劇化了的刀客支撐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面對子彈的戲劇情節(1)
中國人無論幹什麼,都喜歡把自己首先置身於一種戲劇狀態之中。 1900年,義和團的農民們都把自己打扮成了戲劇中的人物造型。 仲芳氏《庚子紀事》: 團民自外來者,一日數十起,或二三十人一群,四五十人一群,未及歲童子尤多,俱是鄉間 業農粗笨之人。均以大粗紅布包頭,正中掖藏關帝神馬;大紅粗布兜肚,穿於汗衫之外;黃 裹腿,紅布腿帶,手執大刀長矛,腰刀寶劍等械不一。仲芳氏:《庚子紀事》,載 《庚子紀事》。 佚名《天津一月記》: 團皆紅巾蒙首,餘布二尺許,託至腦後。紅布圍腰,紅巾裹腿,手執短刀,招搖過市。 佚名:《天津一月記》,載《義和團》。 龍顧山人《庚子詩鑑》: 各團名目服色有別:曰龍團者駐端邸,其衣帕紅質黃緣。曰虎團者駐莊邸,其衣帕紅質紫緣 。曰仙團者駐大公主府,則紅質藍緣。又有兔團者緣以白。龜團者緣以黑。別色分群,以望 可辨,時有五色團之稱。龍顧山人:《庚子詩鑑》,載《義和團》。 造反農民們的衣裝五顏六色,而得到官費資助的那支義和團農民的衣裝也許是他們世代都不 曾穿過的:一律青色黃緣的〃號坎〃,上有紅字,兩肩前有〃奉旨〃二字,前後胸有〃團勇 〃字樣,圍繞著這兩個大字是四個小字:〃義和神兵〃……官不官,民不民,戲不戲,神不 神,帝國農民加入義和團後的裝束奇特無比。 還有〃戴武生帽〃和扎〃武巾〃者,僑析生《京津拳匪紀略》: 匪若干,似有一匪率之行,此匪則戴戲場中武生帽,玻璃鑲嵌,紅絨飛舞。以紅巾勒額,餘 布曳於腦後,以紅帶束腰,前後胸背皆袢成十字,餘布由肩下垂,幾及踝。又有著漁網高巾 者,有著會場馬童之扎巾抹額者,數千人中約有百餘人似此裝束,間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