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難以與流感、登革熱等相鑑別,這兩型病例數多,易忽略,是重要的傳染源。重型和惡性型黃熱病,臨床上可分為三期,全病程10天左右。
(1)感染期:突發高熱,可達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顫、劇烈頭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衄、噁心嘔吐,舌尖及舌緣鮮紅,中央有苔,相對緩脈,上腹不適,壓痛明顯。隨病情逐漸加重,病人煩躁不安,第3天出現黃疸,第4天出現蛋白尿。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下降。本期持續3~4天。
(2)中毒期:在病程第4天左右,病人症狀可出現短暫的緩解,體溫降低,症狀改善。但幾小時~24小時後症狀再度出現並加重,表現為熱度上升,心率減慢,心音低鈍,血壓降低,黃疸加深,尿蛋白量增多,頻繁嘔吐,上腹痛更明顯。各種出血症狀相繼出現,如牙齦出血,鼻衄,面板瘀斑,嘔血,黑糞,血尿,子宮出血等。如出現頻繁呃逆或嘔吐鮮血,黑便,昏迷,譫妄,無尿等,均為病情轉危的先兆,常於第7~9天內死亡,偶爾有爆發型病例在病程第2~3天死亡的。該期一般3~4天,少數病例可延長至2周以上。
(3)恢復期:從病程第7、8天開始體溫下降,尿蛋白逐漸消失,黃疸漸退,食慾漸漸恢復。乏力可持續1~2周。一般無後遺症。
6。治療手段
黃熱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急性期病人應就地處理,以防止感染擴散。對病人應進行精心護理和對症治療。
(1)一般處理應臥床休息至完全恢復,加強面板及口腔護理,保持大便通暢,補充維生素B、C、K類,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注意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2)對症處理高熱時宜採用物理降溫,可給予少量鎮靜劑,但阿斯匹林應慎用或忌用,
7。預防說明
預防的重點因不同地區、不同情況而異,在南美洲各城市應以防蚊、滅蚊為主,在非洲由於鎮、村等居民點比較分散,宜重點推行預防接種;有爆發流行時,預防接種和防蚊滅蚊需同時進行。一旦發現病例或疑似病例,應立即報告當地衛生防疫機構,以便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
(1)管理傳染源患者宜就地收治,予以防蚊隔離,這在病程最初4日內尤為重要。加強國境檢疫,來自疫區的人員必須出示有效的預防接種證明書,必要時留檢觀察。
(2)切斷傳播途徑蚊滅蚊是防止黃熱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方法包括髮現和消滅孳生地、捕捉和殺滅成蚊等。保護易感者〓預防接種是防止爆發流行和保護個人的有效措施。
(一)瘋牛病,跨世紀的炸彈
瘋牛病全稱為“牛海綿狀腦病”,是一種發生在牛身上的進行性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症狀表現與羊瘙癢病類似,俗稱“瘋牛病”。
瘋牛病的淵源最早可見於非洲大陸上的食屍習俗。在20世紀50年代初,居住在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高原的福雷(Fore)部族還過著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沿襲著一種宗教性食屍習俗,在食屍的儀式中,由主婦進行剖屍,然後將死者的腦汁捧在手裡供家庭成員吮食,以示對死者的尊重和紀念。若干年(一般是5~30年)後,食屍者中不少人出現了戰慄性震顫,手足有扭曲動作,最後出現語音障礙、失語直至完全不能運動,發病後不出一年即死亡。福雷部族原有160個村落,萬人口,在疾病流行期間,80%左右的人患上此病,使整個部族陷於危亡之中。
自1959年禁止食屍後,土著人中庫魯病的發病率逐年下降。到了1988年,當地死於此病者僅6人。近10年來,此病在當地12歲以下的兒童中已基本消失。
20世紀60年代,蓋達塞克、吉布斯等人又將死於震顫病人的腦組織濾液接種於黑猩猩和各種猴子身上,成功地獲得連續傳代,證實震顫病與羊瘙癢病、人克一雅氏病的病原是同一種病原(我們暫且把它譯作朊病毒,朊就是蛋白質的意思)。這種病原與已知的細菌、病毒、類病毒等都不同,是一種至今在病原體裡找不到任何核酸的病原。朊病毒感染能引起人和動物的神經系統慢性退行性疾病(統稱為海綿狀腦病),其後在英國和世界各地出現的瘋牛病,就是其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種。
1920年,德國醫生克羅伊茨費爾特和雅各布發現了一種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這種病伏期長達10~15年,最終導致大腦蛻變,形成海綿狀,病發病後1~2年死去。其症狀是:心理能力退化,痴呆或神經錯亂,視線模糊,出現平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