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完成。

這些情況說明,自20世紀40年代中期計算機問世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正在興起一場會對人類社會產生空前影響的資訊革命。

相對於這些發達國家在此次資訊革命中的領先,任正非認為以中國當時的資訊科技及計算機普及情況來看,雖然很難做到與美國、日本等國家並駕齊驅,但仍必須奮力追趕。華為應擔負起這個“抓住牛尾巴”的任務,這是華為躋身於世界級大企業的唯一機遇,可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1995年,幾經爭論之後,華為決定揮師GSM業務。當時華為內部爭論的焦點是,GSM產品最早也要到1998年才能進入GSM商用領域,如若這樣,市場“蛋糕”早已經被國外企業瓜分完畢,能留給華為的不多了。所以任正非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進入。

當時國際上有兩種主流的數字蜂窩通訊技術:GSM和CDMA。

GSM全名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munications,中文為全球移動通訊系統,俗稱“全球通”。它是一種最早起源於歐洲的行動通訊技術標準,是第二代行動通訊技術。GSM的開發目的是讓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個行動電話網路標準,讓使用者使用一部手機就能行遍全球。

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稱為分碼多重進接,是近年來在數字行動通訊程序中出現的一種先進的無線擴頻通訊技術。CDMA最早由美國高通公司推出,與GSM一樣,CDMA也有2代、2�5代和3代技術。CDMA的基本技術之一是擴頻,因此這一多址技術具有很強的保密性,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軍事通訊和電子對抗中被予以採用,20世紀60年代以後又被用於軍用衛星通訊領域。

對於1995年的華為來說,不論選擇哪個方向發展都至少需要幾十億元的投入。由於資金和人才方面的限制,華為不可能兩面同時出擊,那麼到底要選擇哪一個作為重點突破呢?

時任華為中央研究部總裁的李一男從三個方面分析了這個問題:首先,GSM和CDMA技術相比不僅更加成熟而且更加開放;其次,CDMA中的所有高階技術全部為高通公司所壟斷,華為很難突破技術壁壘;再次,從歷史發展程序看,從TACS到GSM,歐洲制式一直是中國市場的首選,即使從中美國家政治角度考慮,中國政府也不願意接受美國製式成為主流。

基於這一分析,華為最終選擇了GSM,並投入了上千人的研發力量,而在CDMA上華為直到1998年才投入了幾十人的力量。

現在回頭來看這一決策,華為選擇GSM雖然算不上重大失誤,但從短期利益來看,卻是弊大於利。畢竟中國的GSM裝置市場早已經為愛立信、諾基亞、摩托羅拉三大跨國巨頭所把持,華為即便擁有良好的政府公關和客戶關係,也很難有大的斬獲。事實也確實如此,華為在GSM上投入了十幾億元研發經費,在1998年就獲得了全套裝置的入網許可證,但一直到2003年華為在GSM上還沒有贏利。

華為的對手中興通訊依靠其對市場的深刻理解,與華為反其道而行之。中興通訊在CDMA上堪稱積蓄已久。1995年,中興通訊就開始投入研究CDMA技術,它曾與中國科技大學的國家863通訊技術專家朱近康教授合作,研究CDMA無線本地環路技術。後來雖然此項合作無疾而終,但中興通訊在CDMA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卻在繼續進行。最終,中興通訊逐漸形成了CDMA、GSM、PHS三大系列手機產品,成為唯一一家生產三種制式產品的國產手機廠家。

2001年5月,聯通CDMA的一期招標結果公佈,中興通訊獲得了10個省的共計110萬線、9億元的裝置採購訂單,其中包括移動交換機和基站在內的全套裝置,也是唯一一家以自有品牌競標成功的國內廠商。而華為在這一輪競爭中處於下風,僅僅中標了100多萬線價值較低的移動交換機,裝置金額只有中興的1/4。

此後,在2002年12月聯通的二期招標中,中興通訊又一舉拿下了12個省共計15�7億元的合同,而捲土重來的華為這次仍然是鎩羽而歸。到了2004年,中興通訊已經佔了聯通CDMA採購額的20%,而華為的份額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與華為接連的失利相反,中興通訊的發展勢頭持續上升,被業內稱為是中興通訊全面趕超華為的戰略轉折點。

錯過了2G的市場時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