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夜想念的是什麼?世代爭奪的是什麼?艱苦奮鬥圖報的又是什麼?我聽說,老天爺給的東西,你不取就會造成災難的,請大王好好考慮!“勾踐接著說:”對,當年,老天爺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取;如今,老天爺把吳國賜給了我們,我們豈能違抗天意而不取呢?請你轉告吳王,我可以讓他在甬東(今浙江舟山),當個百家人的君主“。

使臣向夫差回述了出使越國的經過。夫差絕望了,後悔了,隨即拔劍而起,仰天長嘆:“我實在沒有臉面去見伍子胥啊!”說罷,伏劍自殺而死。稱霸一時的吳國,最終被越所滅。此後,越國曾強盛一時,越、楚之間也有過激烈的爭奪。到戰國時期,越國逐漸衰弱了。在公元前306年,越國為楚國所滅。

俱往矣。吳、越兩國曆史上的名王,早已身名俱滅;他們用過的劍,在埋沉地下兩千多年後又重見天日。根據春秋戰國時期這段歷史的推想,有人認為吳越二王劍可能是楚國的戰利品;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越、楚兩國之間的餽(kuì)贈品。這個歷史之謎留待將來考古學的新成就再去解答吧。

六、杏壇講學

──教育家孔子

呂 濤

山東的曲阜,是聞名中外的文化古城,它是我國曆史上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歲。他的遺體葬在魯國都城北邊泗水旁,就是後來被稱為“孔林”的地方。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魯國國君下令把孔子故居建為“歲時奉祀”的廟宇。以後歷代統治者不斷抬高孔子的地位,同時擴充套件“孔廟”,到明清時達到現在的規模,前後九進院落。廟內殿堂宏偉,古柏蒼鬱。

在孔廟主體院落大成門內,有一棵挺拔高聳的檜樹。相傳這是孔子親手栽下的。據說孔子親手植三棵檜樹,死了兩棵,只活了現在的這一棵。檜樹北面的一座建築,就是黃瓦朱柱、彩繪精緻、小巧玲瓏的杏壇。壇前有四棵杏樹,相傳這是孔子當年坐在壇上弦歌講學、弟子讀書的地方。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祖先是春秋時宋國的貴族,曾祖因避宋國宮廷政變逃居各國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的父親曾做過陬邑宰,屬於貴族的下層“士”。

孔子的母親姓顏,名叫徵在,相傳她結婚時才十七歲,而孔子的父親已經七十歲了。他們希望得到一個兒子,曾到曲阜東南的尼丘山上去禱告過。後來生了孔子,就取名叫丘。有的記載則說是因為孔子生下來時,頭頂上的骨頭與眾不同,四面高,中間低,所以取名叫丘。

孔子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十七歲時母親也死了,所以孔子幼年時家裡很貧困。後來他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理牛羊的小吏,他把賬目算得清清楚楚,把牛羊養得很肥壯。

孔子青少年時期讀書很用功。他曾說過:“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天才,而是好古敏求的人。”他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有一年,魯國太廟舉行祭祀始祖周公的大典,請孔子擔任助祭。他進入太廟以後,對於每一件事物,每一個細節,都不厭其詳地虛心向人請教。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後來他精通“六藝”: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寫)、數(計算)。

孔子大約在三十歲時,開始收徒講學。在我國教育史上,以私人身份從事講學活動四十多年,而且影響最深遠的,當首推孔子。相傳他有弟子三千人,得意門生七十二人。孔子雖然處於動盪不安的春秋末期,但他對事物的態度,是積極有為的。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教育是“有類”的,就是說,授受教育的權利,把持在少數貴族的手裡。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進步口號。“有教無類”的提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講學的地位,受教育的範圍放寬了。這一風氣的轉變,是孔子對我國文化教育的一大貢獻。孔子的學生只要獻給“束脩”(十條幹肉)作為見面禮,就可以隨孔子讀書。當時孔子的學生中,從地區說,有魯國的顏淵、冉求,衛國的子夏、子貢,宋國的司馬耕,吳國的子游,楚國的公孫龍,秦國戎族的秦祖。從出身來說,有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宮适,有貧賤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貢,還有梁父大盜顏涿聚。

孔子很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分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他著重培養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的人才。他滿意地對人說過:“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顏淵、閔子賽、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語方面的高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