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宰我、子貢。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學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孔子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就拿言語科的高材生宰我來說吧,剛開始,宰我是孔門下的一個比較不用功的學生。有一天,宰我白天睡覺,被孔子知道了,他當面責備宰我:“爛了的木頭,是不能雕東西的;糞土的牆壁,是不能刷上白粉的。”經過老師的嚴厲批評,宰我改正了缺點,勤奮讀書。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很注意誘導啟發,針對學生的弱點,對症下藥地進行教育。他對個性剛強、急躁的子路,加以抑制;而對缺乏勇氣的冉有,則加以鼓勵。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請教說:“我們聽到了一件應該去做的事,是不是馬上去做?”孔子略加考慮回答說:“有父兄在,應該先問問父親和兄長,怎能一聽到訊息就去做呢?”冉有也提出同樣的問題,請教老師。孔子卻同意他馬上去做。學生公西華覺得奇怪,便去問孔子為什麼同樣的問題,而有兩種不同的回答。孔子聽了笑了笑對公西華說:“冉有膽子小,性格很遲緩,所以叫他馬上去做。子路的性格很急躁,所以叫他慢一些去做。”公西華聽了才恍然大悟。
在平時的閒談中,孔子也不放棄對學生的啟發教育。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學生,陪伴孔子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孔子說:“如果有人請你們去做事,你們打算怎麼樣呢?”子路自信能治理好一個大國。冉有說他可以管好一個小國。公西華說自己只能在政府中擔任一個小職務。曾皙最後慢吞吞地說:“我只求過個快樂的日子。春天暖和起來,跟同伴們到河裡去洗洗澡,在風地裡乘乘涼,然後大家唱著歌回來。”孔子從仁政學說出發,他希望能過著太平的生活,所以十分讚賞曾皙的想法。還有一次,孔子要學生們談志願。子路爽朗地說:“我願意和朋友有福同享,自己的車馬、衣裳都可以讓給朋友用,用壞了也不要緊。”顏淵平心靜氣地說:“我希望自己不驕傲自誇,不炫耀自己的成績。”這時孔子只聽學生們講,自己卻不表態。急性子的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的志願是什麼呢?”孔子不加思索地回答說:“我希望老年長輩能生活得安適,平輩朋友能互相信任,少年晚輩都能得到關懷愛護。”可見,孔子善於在不知不覺中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向學生灌輸他的仁政學說。後來,孔子就以救世濟人的抱負,率領學生去周遊列國,勸告各國諸侯施行仁政。
孔子十分強調學以致用、學思結合。他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學習,就會猶疑不決。他還要求學生,對於學習過的東西,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孔子一生,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
孔子從五十五歲離開魯國,奔波於魯、衛、宋、陳、蔡、楚等國遊說諸侯,他一方面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一方面堅持他的教學活動。但是諸侯為了爭雄稱霸,講求富國強兵,著眼於目前的利益,哪能採納孔子仁政的主張呢!所以孔子未能被諸侯所重用,他的政治才能也未能得到施展。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頭子了,那年他六十八歲,返回了魯國,結束了十四年的遊說生活。
孔子回到魯國後,集中時間指導學生研究學問,並大規模的蒐集和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他編訂了《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樂》和《春秋》等六經。這些書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學和哲學的重要材料,是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
孔子在七十三歲那年病死。他的死使弟子們十分悲痛。他們在他的墳前搭棚連住了三年,表示哀悼。子貢甚至一共住了六年。臨別時,他們都哭了。弟子們認為,孔子就象江水洗過、太陽曬過那樣潔白光明。
孔子死後,學生們追憶孔子的日常教訓和生活情況,整理成一部語錄體的書,叫作《論語》。後來,《論語》成為儒家的經典,對我國後代教育和文化起了很大影響。
七、“澤被千秋”
──李冰修築都江堰
馮一下
1974年春,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整修工程已近尾聲。一天,民工們突然從岷江江底發現一尊大型石像,此像高達二點九米,刻著一位古代官員的形象。他頭戴高冠,身穿長袍,腰束玉帶,雙手放在胸前,豐滿的臉上略顯微笑,頗有長者風度。洗淨泥沙,石像上的“蜀郡李府君諱冰”、“建寧元年”等字清晰可見。很明顯,這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雕刻的李冰像,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了。民工們小心翼翼地把這尊重約四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