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把巴比倫城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呢,這個說法來自《聖經…舊約》。《聖經…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於是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修起了城池。後來,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決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這就是巴別塔。他們用磚和河泥做為建築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頂已衝入雲霄。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立即從天國下凡視察。上帝一看,又驚又怒,認為這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徵。上帝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而巴比倫城就成了“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倫城牆的厚度,可以讓一輛4匹馬拉的戰車轉身。長達16公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城樓。城牆的兩端起於幼發拉底河畔。河對岸是巴比倫的新城區,一座大橋橫跨幼發拉底河,使新城區跟主城連在一起。所以,這座城牆不僅是巴比倫人用來抵禦敵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護巴比倫城不受河水氾濫之害的可靠堤防。巴比倫城有100座銅做的城門,因此希臘大詩人荷馬又把巴比倫城稱為“百門之都”。
巴比倫古城的大門叫典禮門,高4米多,寬2米左右,門整體呈現深藍色,上部是拱形結構,兩邊和殘存的城牆相連,門洞兩邊的牆上有黃、棕兩色琉璃磚製成的雄獅、公牛等影象,和羅馬的凱旋門非常接近,只是巴比倫的典禮門更優雅,而羅馬的凱旋門更輝煌壯麗。
這座城門建築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毀巴比倫古城時,這座城門完好的倖存下來。在七百年風雨剝蝕下,古城城牆已漸漸落敗,但這座城門依然完好如初。穿過城門是條廣闊大道,上面鋪著灰色和土紅色石子,大道兩旁的殘牆上現在還留著清晰可見的雄獅、公牛等影象。
尼布甲尼撒的王宮就在大道西邊。被人們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就在南宮的東北角。相傳,它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讓他的米底妻子賽米拉米斯公主,排憂解悶而興建的,可惜它早已不存在了,只留下高聳龐大的地基。雖然有人希望恢復這個神蹟般的建築,但劉協毫不猶豫地否決了,因為雖然沒有仔細進行工程重建的規劃和預算,但只從方圓數里的地基來看。想要完全恢復需要的花費無疑是巴比倫省地經濟無法承擔的。
赫赫有名的巴別通天塔就聳立在大道地北面,和“空中花園”只隔了數百步,對這個通天塔。劉協也只能輕輕哀嘆一聲,相比工程的浩大量,通天塔恐怕比“空中花園”更有資格稱得上“世界七大奇蹟”。
巴別塔本是巴比倫古城裡,一座供奉巴比倫人的主神馬都克的神廟,塔的頂端是神殿。有一條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時,穿著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樂器伴奏的合唱聲中登上塔頂。這座巴別塔就是《聖經…舊約》裡的巴別通天塔。“巴別”這個詞是巴比倫文,意思是“神的大門”。
由於它的讀音跟古希伯萊語中的“混亂”一詞相似,加上當時巴比倫城裡的居民講的遠不止一種語言,猶太人也就很容易把“語言混亂”與上帝對建塔的懲罰相聯絡,編出上述的故事來了。巴比倫古城裡最早的巴別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辛赫那裡布攻佔巴比倫時就破壞了。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國不分民族、不分地區都要派人來參加修塔。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別通天塔共有七層,總高三十丈。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三十丈左右。在高聳入雲塔頂上,還建有壯觀地供奉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倉庫和祭司們的住房。
在波斯人徹底摧毀了巴比倫之後,人們對巴比倫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當亞歷山大大帝佔領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後。他曾經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單單清除廢塔的磚瓦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最後他只好放棄了這個計劃。
在這個時代,人們能建起這樣一座如此巍峨雄偉的通天塔,實在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蹟,但與長城相比。這些又算得上什麼,見證過長城的偉大,即使完好無損的通天塔也無法理解長城的壯麗。
遺憾的是,巴別塔如今剩下的僅僅是一塊長滿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殘跡了,在那浩蕩的戰爭中,再偉大的奇蹟都只能殘留下這樣的遺蹟了,劉協看著通天塔,心中想的確是長城,如何確保長城不和通天塔一樣倒下歷史和戰爭之中,成了劉協需要思考的事情。
最早提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