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曰會》。其佚文三行,則不可復補矣。
△《竹隱畸士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鼎臣撰。鼎臣字承之,衛城人。自號葦溪翁。元祐間進士。紹聖中登宏詞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鄧州。召為太府卿。其集見於《宋史·藝文志》者四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雲:“其孫綱立刊於復州。本百二十卷,刊至四十卷而代去,遂止。”是在當時版行者已非完本。劉克莊《後村詩話》又云:”
《竹隱集》十一卷,多其舊作。暮年詩無棗本。所紀卷目多寡頗不合。”疑克莊所稱十一卷者,乃專指其詩而言也。鼎臣,《宋史》無傳,其家世無可考。獨集中有繳進其父元祐末所上河議奏狀一首。今考《宋史·河渠志》,元祐、紹聖間,水官建議回河,獨轉運使趙偁不以為然,力主北流之議。疏凡數上,言皆切直。
與鼎臣奏狀相合。是鼎臣即偁之子,淵源有自。其後嘗往來大名、真定間,與蘇軾、王安石諸人交好,相與酬和。故所作具有門逕,能力追古人。劉克莊稱其詩,謂材氣飄逸,記問精博。警句巧對,殆天造地設,略不戟人喉舌,費人心目。推挹甚至。今克莊所摘諸句,已多佚其全篇。而即所存諸詩觀之,工巧流麗,其才實未易及。克莊之言,故非溢美。至其雜文,刻意研練,古雅可觀,亦非儉陋者所能望其項背。惜原集久經失傳。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蒐採彙輯,勒成二十卷。諸體具備,蔚然可觀。雖未能齊軌蘇、黃,然比於唐庚、晁補之諸人,則不啻驂之有靳矣。
△《唐子西集》·二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唐庚撰。庚有《三國雜事》,已著錄。《讀書志》、《書錄解題》均載《唐子西集》二十卷。《宋史》庚本傳亦同。《文獻通考》則作十卷。此本乃明崇禎庚辰福州徐《火勃》從何楷家鈔傳。國朝雍正乙巳,歸安汪亮採所校刊。凡詩十卷、文十二卷。文末綴以《三國雜事》二卷,共二十四卷。前有鄭總、呂榮義及庚弟庾三序,俱作於宣和四年。又庚子文若書後,作於紹興二十九年。總序但云太學諸生所錄,鬻書家所刊。榮義序亦言非完本。庾序則稱比見京師刊行者,止載嶺外所述,因並取其少年時所作,隨卷附之。與文若書後均不言其卷數。惟紹興二十一年鄭康佐序,乃稱初於鵝城得文四十五首、詩賦一百八十五首。續得閩本文十二首、詩賦一百十有一首。又續得蜀本文一百四十二首、詩賦三百有十首。
屬教授王維則校讎,勒為二十二卷,刻版摹之。則此本實鄭氏所刊。晁、陳諸目所著錄者,殆即所謂閩本、蜀本,故卷數不同歟!強行父作《唐子西文錄序》,稱《次韻冬日旅舍》及《留別》二詩,集者逸之。而二詩今在集中。信當時非一本矣。又汪亮採序稱其論三國事,雖別為撰著,亦史所稱精密之一。則《三國雜事》二卷為亮採所增入。故又與二十二卷之數不符也。《書錄解題》稱其文長於議論,所著名治、存舊、正友、議賞諸論皆精確。劉克莊《後村詩話》曰:“子西諸文皆高,不獨詩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門,當不在秦、晁之下。”《文獻通考》引劉夷叔之言,亦謂其善學東坡。今考庚與蘇軾皆眉州人,又先後謫居惠州。
宜於鄉前輩多所稱述。而集中詩文,自《聞東坡貶惠州》一首,及《送王觀復序》“從蘇子於湘南”一句外,餘無一字及軾。而詩中深著微詞,序中亦頗示不滿。
又《上蔡司空書》,舉近代能文之士,但稱歐陽修、尹洙、王回而不及軾。又《讀巢元修傳》一篇,言蘇轍靳惜名器太甚,良以是失士心。似庚於軾、轍兄弟頗有所憾。殆負其才氣,欲起而角立爭雄,非肯步趨蘇氏者。二劉所言,未詳考也。其詩刻意鍛鍊,而不失氣格。劉夷叔稱其“工於屬對,緣此遂無古意”。
(案此語見《文獻通考》。)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則稱其佳句不可勝舉。黃徹《溪詩話》則稱其巧於用事。三家之評,各明一義,而均得其實。至於《白鷺詩》之“諸公有意除鉤黨,甲乙推求恐到君”。詞意淺露,而《鶴林玉露》稱之。
《湖上詩》之“佳月明作哲,好風聖之清”。墮於惡趣,而《詩話類編》稱之。
則舍所長而譽所短矣。集中有《別永叔》詩一篇。考歐陽修沒於熙寧六年壬子。
《宋史》稱庚謫惠州,遇赦北歸,卒於道,年五十一。據集中《黎氏權厝銘》,其北歸在政和丁酉。上距熙寧壬子凡四十六年。是修卒之時,庚方五六歲,斷不相及。或他人之作誤入,抑別有字永叔者,如《瘧疾示聖俞》詩,乃其甥郭聖俞而非梅堯臣也。疑以傳疑,亦姑仍原本錄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