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龜父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洪朋撰。龜父,朋字也。南昌人。黃庭堅之甥。兩舉進士不第。年僅三十八而卒。故事蹟不傳。然其詩則最為當代所推重。《豫章續志》載黃庭堅之言曰:“龜父筆力扛鼎,他日不患無文章垂世。”及其沒也,同郡黃君著裒其詩百篇為集。庭堅在宜州,見其本,又稱為篇篇可傳。呂本中作《江西宗派圖》,所列凡二十五人。首陳師道,次潘大臨,次謝逸,次即及朋。《紫微詩話》又盛推其《寫韻軒》詩。王直方《詩話》亦稱其“一朝厭蝸角,萬里騎鵬背”句。劉克莊《後村詩話》複稱其《遊梅仙觀》詩,能以直節期乃弟。且稱龜父警句,往往為前人所未道,惜不多見云云。則朋雖終於布衣,其名在宋代且居三洪上矣。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有朋集一卷,久無傳本。故厲鶚作《宋詩紀事》,僅從《宋文鑑》、《聲畫集》諸書摭得遺詩數篇。即《江湖小集》所載,亦未為完備。今採掇《永樂大典》,分體排比,釐為上、下二卷。雖王直方、劉克莊所稱諸名句今悉不見全篇,未免尚有佚脫。然核黃氏所編僅一百首,今乃得一百七十八首。陳氏所載僅一卷,今乃溢為二卷。疑《永樂大典》所據之本,別經後人綴緝,續有所增。約略大凡,其所闕諒亦無幾矣。
△《跨鼇集》·三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新撰。晁公武《讀書志》曰:“李新字元應,仙井人。早登進士第。劉涇嘗薦於蘇軾,命賦墨竹。口占一絕立就。元符末上書奪官,謫置遂州,流落終身。”今考集中《上李承旨書》,稱“某叨冒元祐第”。《吊安康郡君詞序》稱“解褐通籍,在元祐庚午”。與公武早登進士之說合。《上皇帝萬言書》首稱“元符三年五月十一日興元府南鄭縣丞李新”云云。《上吳戶部書》稱“庚辰之初”云云。元符紀元凡三年,止於庚辰。與公武元符末上書之說合。《謝循資啟》稱“妄投北闕之書,久作南冠之縶”。與公武謫置之說亦合。惟《馮隱士碑陰文》稱“崇寧二年跨鼇居士以言抵罪,羈於武信”。《遺愛碑記》亦稱“崇寧初入遂寧境”。則其謫置在上書後三年。又《與馮德夫手簡》稱“歸來山谷幾半歲,時時掖老母登高,指煙雲明滅處,正前日羈管所”。則未嘗終於謫置。《再與瀘南安撫手簡》稱“祗役新疆,苟攝支邑”。《上鄭樞相書》稱“陸瀋州縣三十許年,始以城役改官”。其他轉資到任諸謝啟,雖不能定在何時,而《更生閣記》稱“宣和癸卯八月誤恩二郡”,復有《謝茂州到任啟》,正在是歲。則新斥廢以後,仍官至丞倅,亦未嘗流落終身。均與公武所記不合,豈宋人重內而輕外,不掛朝籍,即謂之流落耶?新受知蘇軾,初自附於元祐之局。故其所上書,詞極切直。
然一經挫折,即頓改初心。作《三瑞堂記》以頌蔡京。《上王右丞書》以頌王安石。《上吳戶部書》至自咎“前日所言,得疾迷罔,謂白為黑”。其操守殊不足道。且所作《韓長孺論》,譏其馬邑之役,沮前日之議,敗今日之功,所以陰解滅遼之失也。作《武侯論》,謂其當結魏以圖存,所以陰解和金之辱也。無非趨附新局,以冀遷除。公武但記其上書得罪,而不詳其後事,亦未免考之未審也。
惟其詩氣格開朗,無南渡後啁哳之音。其文序記諸篇,忽排忽散,雖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邁可誦。在北宋末年,可以稱一作者,固不必定以其人廢之矣。集本五十卷。今散見《永樂大典》者,裒合編次,尚得三十卷。集中《更生閣記》,述政和丁酉剿茂州叛羌旺烈事,所述宋兵怯弱之狀,殆可笑噱。核其地理,即今之金川土司。而諸書言蜀事者,未嘗舉是篇,則是集亦罕覯之笈矣。
△《忠愍集》·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若水撰。若水本名若冰,欽宗為改今名。字清卿,曲周人。靖康初以上舍登第。由太學博士歷官吏部侍郎。從欽宗如金營,以力爭廢立,不屈死。建炎初贈觀文殿學士,諡忠愍。事蹟具《宋史》本傳。《書錄解題》載《李忠愍集》十二卷,蓋以其追諡名集。劉克莊《後村詩話》作《忠烈集》,當由傳寫之誤。
《宋史·藝文志》作十卷。考《書錄解題》稱後二卷為附錄其死節時事。《宋志》蓋但舉其詩文,其實一也。若水當金兵薄城之時,初亦頗主和議。於謀國之計,未免少疏。而卒能奮身殉節,搘拄綱常。與斷舌常山後先爭烈。使敵人相顧嘆息,有“南朝惟李侍郎一人”之語。其末路足以自贖。史家以忠義稱之,原其心也。其詩具有風度,而不失氣格。其文亦光明磊落,肖其為人。南宋時蜀中有鋟本劉子翬《屏山集》,有《題忠愍集》詩,詞極悲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