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e finds interns”(他找實習生交歡)。我最喜歡的迴文是字謎創作者考瑞?卡爾霍恩發現的,也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裡面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究竟哪樣更高貴,去忍受那狂暴的命運無情的摧殘/還是挺身去反抗那無邊的煩惱,把它掃一個乾淨。)重新組合後的句子剛好是整出悲劇的完美概括:“In one of the Bard’s best…thought…of tragedies; our insistent hero; Hamlet; queries on two fronts about how life turns rotten。”(在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中,我們那無比堅定的英雄哈姆雷特對人生腐化的兩個方向發出了質問。)上述這些例子雖然看起來令人驚訝,但卻並不是什麼魔法。說到底這不過是大數法則使然罷了。文字有很那麼多種組合方式,劇本和圖書中的文字又那麼多,所以偶爾出現一些奇妙的迴文也就不足為奇了。或許更為奇怪的是竟然有一些人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來尋找此類迴文。

雖然很多巧合都可以用大數法則加以解釋,但有時候也涉及到更為深奧的心理學。199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最常碰到的巧合是“小世界”現象,比如兩個陌生人在派對上偶遇,結果卻發現他們有共同認識的熟人。'29'大約70%的人聲稱有過此類經歷,其中20%的人說他們經常碰到這種情況。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對這種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3章 一切皆有可能——靈異心理學(10)

米爾格蘭姆是一個傑出的人物,曾做過一些聞名於世的心理學實驗。從1960年底開始,米爾格蘭姆就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探索普通人會不會僅僅因為實驗者要求他們那麼做就將痛苦和折磨施於他人。'30'在實驗中,實驗者要求參與者對另外一名參與者(事實上是一名假裝受到了電擊的演員)進行電壓越來越大的電擊。如果參與者稍有遲疑,實驗者就會用“請繼續”和“實驗要求你繼續”之類的話鼓勵他們持續電擊另一名參與者。米爾格蘭姆的研究結果顯示,大約有60%的參與者會因為有身著白大褂的實驗者要求他們那麼做而對不幸的受害者施予可能致命的電擊。米爾格蘭姆的電擊實驗非常有名,以至於每一本入門級的心理學教科書中都有收錄,而且成為了對流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少數行為研究之一。20世紀70年代中期,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放了電擊實驗的戲劇,威廉?夏特納扮演了米爾格蘭姆這個角色。1986年,音樂家彼得?加布裡埃爾寫了一首名為《讓做什麼就做什麼》(《米爾格蘭姆的37人》)的歌曲,指的就是在米爾格蘭姆的一次實驗中,40名參與者中有37人完全聽從了實驗者的指令。然而,並不為眾人所知的是,他的電擊實驗激發了一系列同樣令人震驚的後續研究。謝里登教授和金教授擔心參與者可能已經知道電擊的受害者是一名演員,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重新做了一遍這個實驗,用小狗取代了演員來接受實實在在的電擊。'31'實驗結果被寫成了題為《以真實受害者進行服從權威實驗》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只有略多於50%的男性對小狗施予了最大電量的電擊,但即便面臨致命電壓也毫不手軟的女性竟然高達100%。

在其學術生涯中,米爾格蘭姆不斷設計和執行非同尋常且發人深省的實驗。事實上,他因此類的研究工作而變得聞名遐邇,以至於當他在1963年11月22日衝進同事上課的演講廳宣佈肯尼迪遇刺的訊息時,大部分學生還以為這只是米爾格蘭姆的另一個搞怪實驗。'32'

米爾格蘭姆的理論研究一向是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後來他決定以實際的方式瞭解“小世界”現象背後的真相。'33'他給住在內布拉斯加州的198個人分別寄了一封信,請他們確保幫忙把這封信轉給“目標收件人”:一位在波士頓工作、住在馬薩諸塞州沙倫的股票經紀人。不過,在轉寄的過程中有一個特殊要求。那就是參與者不能直接將這封信寄給股票經紀人;他們只能把這封信寄給他們覺得有可能認識那位股票經紀人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