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隨後的每一位收信人都得到了同樣的指示,而且都只能把這封信轉寄給自己非常熟悉的人。

那麼,到底需要經過多少個人就能與完全陌生的人取得聯絡呢?美國已經有數億人口,但研究發現,要讓第一個發件人與目標收件人取得聯絡只需要六個人,這一點的確令人驚訝。這意味著素昧平生的兩個人之間僅隔六度之遙。這個結果也暗示,當今社會的聯絡要比我們想象的緊密多了,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僅憑口耳相傳就可以迅速傳播笑話、八卦新聞和流行時尚。此外,透過研究每個完整關係鏈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米爾格蘭姆就能夠大致瞭解20世紀60年美國社會的結構。人們更有可能將信件轉寄給同性熟人而非異性,而且大部分的傳遞是透過朋友和熟人進行的,而不是親戚。米爾格蘭姆的發現並不僅僅適用於社會系統,同時也能夠詮釋其他各種不同的網路,其中包括供電網路、疾病的傳播、網際網路上的資訊傳遞以及大腦神經網路的運轉等。'34'

第3章 一切皆有可能——靈異心理學(11)

1995年,在論及米爾格蘭姆的實驗時,數學家約翰?艾倫?保羅斯寫道:

雖然還不清楚該如何透過研究證實這一點,但據我猜測,在過去的50年裡,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平均連線數已經減少了。儘管世界人口的總數量在不斷上升,但隨著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縮小。'35'

米爾格蘭姆的傳遞包裹實驗所具有的意義是如此重大,再加上保羅斯對於世界必將變得越來越小的猜測,竟然沒有任何研究人員想要重做米爾格蘭姆的實驗,這一點的確非常奇怪。鑑於此,我和同事艾瑪?格林寧在2003年決定與《每日電訊報》的科學編輯羅傑?海菲德以及切爾滕納姆科學節合作,鄭重考慮這個議題。'36'我們決定在英國率先再現米爾格蘭姆的經典搞怪實驗,並對兩種說法進行驗證。首先,我們是否會得出與米爾格蘭姆一樣的連線數?或者正如保羅斯所猜測的那樣,連線數會變得更少呢?其次,有沒有可能借助這個現象來解釋我在研究幸運兒和不幸之人時遇到的另一個奇怪現象?幸運兒號稱他們會經常遇到一些機緣巧合,這些巧合無疑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幫助。比如說,他們會在派對上撞見某人,然後會發現原來彼此有共同的熟人,並最終透過這些聯絡結為了夫妻或者成為了生意上的夥伴。或者,在他們需要幫助時,看起來似乎總認識某個人,而這個人認識的另一個人恰巧能夠解決他們的問題。相反,不幸的人很少提到自己有類似的經歷。我們想要知道,幸運的人會不會有更多“小世界”經歷,因為他們認識很多人,所以會在不經意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小世界並因生活在其中而為自己帶來了好運。

我在《每日電訊報》上刊登了一篇短文,誠摯地邀請有意參與“小世界”實驗的讀者和我聯絡。隨後,100名自願者收到了包裹,裡面還有實驗的說明材料以及一套明信片和信封。實驗說明解釋了實驗的目的是確保包裹能夠設想轉交給特定的“目標收件人”。

我們所選的“目標收件人”不再是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了,而是換成了27歲的卡蒂?史密斯,一名在切爾滕納姆科學節上負責活動組織的年輕人。和米爾格蘭姆最初實驗的要求一樣,所有參與本次實驗的自願者和後續的收件人都只能把包裹轉寄給自己熟悉的人。所有自願者和後續收件人都必須將一張明信片寄回給我們,以便我們能夠追蹤包裹在國內的移動情況。

結果顯示,包裹從最初的自願者到卡蒂只需要經過四個人連線,比米爾格蘭姆的實驗結果少了兩個人。實驗中的某些關係鏈很好地闡釋了貌似陌生的人們之間是如何很好地聯絡在一起的。比如說,有一位最初的自願者是紡織品代理商,名叫貝瑞。貝瑞住在斯托克波特,所以並不認識卡蒂?史密斯,這或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貝瑞把包裹寄給了自己的朋友帕特,因為她就住在切爾滕納姆跑馬場附近。帕特也不認識卡蒂。她把包裹寄給了自己的朋友大衛,沒想到大衛碰巧就是切爾滕納姆科學節的負責人。這下好了,大衛當然認識卡蒂,所以直接就把包裹交給了她,從而完成了整個鏈條的傳遞工作。

我們的研究是第一次在英國複製米爾格蘭姆的實驗。包裹到達目標收件人所需的平均連線數減少了,這或許是因為英國的人際關係比美國更為密切的緣故。但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我們感興趣的某種可能性的有力證據,證明了在過去的40年裡世界的確變得越來越小了。或許,正是由於電子通訊的普及、電話網路的增加和更為頻繁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