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再到使用者手上比通常的分銷模式快47天。因為電腦行業元器件一直在降價,在這47天裡,材料的價格大約可以降低6%。這樣,戴爾公司的銷售模式就比競爭者存在結構性的成本優勢。
這僅僅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大部分商業企業之間的結構性差別雖然沒有這樣顯而易見,甚至表面上它們採用看似相同的方式組織生產和銷售,但是他們結構性的成本差異並不小。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CHAPTER11。3 不懂成本構成(2)
譬如一個小公司和一個大公司競爭,他們都採用在區域內建立辦事處的方式直接銷售,面向共同的目標客戶,表面上看來,它們的結構非常相似,但在成本構成上可能存在巨大的差異:
A公司是一個大公司,銷售10種主要產品。在辦事處,它們的組織是圍繞著如何更有效地銷售這10種產品建立的,基本上它們每個銷售人員都可以銷售10種產品中的任何一種。
B公司是一個小公司,銷售的產品只有一種。雖然它們也採用和A公司相同的方式銷售,但銷售人員比A公司少很多。
在實際的銷售中,多半會出現兩種情況:
10種產品都有比較均衡的需求,這時A公司通常表現出更好的成本結構,因為A公司的銷售人員擁有更多的可銷售資源,在使用者不買這個產品時可以賣另外的產品,而B公司在使用者沒有這個產品需求時只能等待以後的機會了。
B公司的產品正好是使用者的主流需求,這時B公司的效率通常更高。儘管A公司人員眾多,但此時使用者的其他需求很少,很多人主要銷售一種產品,當然人均佔有的銷售資源就比較少,所以銷售效率低下,具有結構性的成本劣勢。
這並非一個假想的場景,在實際的商業活動中,這種情況是非常普遍的。小到租用一個櫃檯的個體企業,大到大型的汽車製造公司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比如一個銷售電腦配件的櫃檯,就存在著只做硬碟生意,還是做很多種類的電腦配件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將導致不同的成本結構。
目前汽車公司大多數都採用了開發系列產品的策略,在公司資源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更廣泛的產品線似乎能夠覆蓋更多層次的使用者需求,進而提高使用者購買的命中率,從而提高結構性的效率。
寶馬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起初,寶馬汽車定位高檔,公司為了覆蓋更廣泛的使用者層次,公司開發了系列產品:7系和5系面向高檔的消費群體,3系則是新開發的一種中檔的車型,意在覆蓋原來不能參與競爭的市場空間。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意味著公司一定能提高效率,新的系列車型雖然覆蓋中檔汽車,但並不是一個純的增量空間。它可能造成的一個負面效果——品牌總體定位的下降。原本使用者想買一輛高檔的寶馬車,卻發現滿大街都是魚目混珠的各種寶馬,於是改變了主意,決定購買一輛高檔的凱迪拉克。
公司在開發產品時,一般會先從那些市場空間比較大的產品型別下手,然後再做一些市場空間相對小的產品。
某公司是一家從事資料網路產品開發和銷售的公司,在進入市場時,公司選擇的第一種產品是交換機,因為這是市場空間最大的一種產品。當把這種產品開發出來之後,公司建立了銷售隊伍,逐漸形成了系列化的產品。
公司發現辦事處銷售這種單一的產品效率不高,在交換機的專案中,常常伴隨對路由器的需求。雖然路由器的市場空間比交換機小很多,但公司開發這種產品在研發上可以繼承很多交換機的技術,不需要增加特別多的人力;在銷售上,也不需要增加額外的人員。對於公司來講,僅僅增加一些邊際成本就可以了,這顯然是一個較為划算的買賣。
當路由器開發完了之後,公司發現防火牆也有一些市場,一不做二不休,只要再增加一點邊際成本,又多了一種可出售的產品,雖然這個產品的市場空間更小一些。
直到有一天,公司發現這種看似正確的決策並不是很成功,因為增加產品系列投入的邊際成本儘管小,但是這些產品取得的邊際效益也很小,公司發現自己的效益不如一家專門做交換機的廠商。
這是一個典型的成長型公司的軌跡。公司之所以總是力圖擴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總是受到非常小的邊際投入量的誘惑,公司產品既然做出來了,建5個辦事處是賣,建10個辦事處也是賣。後面的5個辦事處並不需要增加額外的開發人員和後勤人員,所需投資非常小,而預期市場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