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磅 2盧布的茶葉在聖彼得堡可以賣到 3 盧布。據記載,1839 年俄羅斯商人在恰克圖以 700 萬盧布買的茶葉在下哥德羅市場上賣了 1800 萬盧布。

中俄兩國的貿易僅在恰克圖的進出口總額就從 1757 年的 113萬盧布增加到 1800 年的 623 萬盧布。出口全是銷往中國,進口全來自中國。當年恰克圖的貿易佔俄國進出口總額的 40%—60%,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 16%—19%。當年的中俄貿易,中國是順差。俄羅斯政府當時禁止白銀出口,俄羅斯商人就把成色相當高的白銀做成粗糙的工藝品來補償。晉商為了安全,就地把這些銀器熔化後鑄成重達千斤的銀坨,用特製的車拉回山西的深宅大院。這種千斤重的銀坨誰也動不了,故稱“沒奈何”。這種“沒奈何”運回山西之後再熔化,窖藏或鑄成銀錠、元寶在市面上流通。

。。

並不遙遠的駝鈴聲(3)

中俄貿易也使恰克圖這個本不出名的邊境小城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晉商紛紛在這裡建店鋪、設商號。晉商在恰克圖的商號最多時達 140 家之多,首推榆次常家。他們家從乾隆時就從事茶葉貿易,子孫相承,前後一百五十餘年。他們在恰克圖有大德興、大德誠、大玉川、巨盛川四家商號,貿易額佔到市場的 40%。其次是祁縣渠家,他們從乾嘉年間開始從事茶葉貿易,“川”字牌磚茶就出自渠家。太谷曹家曾在庫倫、伊爾庫茨克、恰克圖和莫斯科設了經營茶葉和絲綢的錦泰亨商號。在康熙時,曾為恰克圖商號之冠。晉商在俄羅斯經商的人數之多,無法統計,僅十月革命後就逃回 3 萬餘人。

駝幫的衰落其實還不到一百年,我們的另一篇文章會介紹茶葉貿易中一段傷心的歷史。那茫茫大漠上的駝鈴聲並不遙遠,當你在山西享受旅遊的歡樂時,別忘了奔波在沙漠上的晉商。

來自北方的商機(1)

明初實行的“開中制”為晉商帶來了發展機遇。此後,山西商人開始活躍於大同、宣府和北部邊鎮。

無論對一個人、一個商幫,還是一個國家,機遇都是重要的。晉商的機遇就是明初實行的“開中制”,地點是在大同。

今天的大同是繁榮而又有點汙染的煤都,但退回兩千多年,這裡是多事之地。大同原為北狄所居之地。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拓疆土,設雲中、雁門、代三郡,大同屬雲中郡。秦統一六國後,在此設平城縣,遼代改為大同。大同是各個民族交往、融合之地,也是中原漢族政權與北部少數民族紛爭之地。漢高祖劉邦北征抗擊匈奴時曾在此被圍,史稱“白登之圍”。以後的數百年中,這裡也充滿了紛爭與流血。大同並非大同世界。1368 年,明朝建立之後,大同也是使朱元璋頭痛的一個地方。

明朝的建立並不意味著天下太平。退居漠北的蒙元殘部仍不時侵犯北部地區,成為朝庭心腹之患。於是,明政府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萬里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九個軍區。大同是蒙元殘部入侵、騷擾最多的地區,在“九邊”之中最為重要。朱元璋派開國元勳徐達為大同總兵,並建成有“金城湯池”之美稱的城垣。

“九邊”的駐軍達 80 多萬,戰馬 30 多萬匹,軍需供應成為最嚴重的問題。朱元璋推行過“屯田制”,但這一帶天寒地凍,自然條件惡劣,未成功。後來又由各地政府撥糧餉,但路途遙遠,運費超過糧食的價格本身,民苦不堪,常有為此傾家蕩產者。當時正值開國之初,穩定經濟和民心極為重要。這種由地方政府和百姓運軍糧的做法既不利於發展農業生產,又引起百姓不滿,不利於新生政權的鞏固。洪武三年(1370 年),山西省行省參政楊憲向朱元璋上書,建議採用“開中制”,或稱“開中法”。

“開中制”類似於北宋實行過的“折中制”,就是讓商人運糧食和其他軍需物資到北方邊疆,以所運之糧食換取“鹽引”,然後憑“鹽引”到指定鹽場支取食鹽,再到指定的地區銷售。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當時的規定是每在大同納糧一石或在太原納糧一石三鬥,可以換取一份“鹽引”,一份“鹽引”支取食鹽 200 斤。

“開中制”對晉商的形成為什麼至關重要?我們知道,食鹽是人生活的必需品,壟斷了生活必需品可以獲取暴利。春秋時齊國的管仲認識到這一點,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而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實行鹽業專賣。當時的鹽業專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