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去世後不久,趙匡胤又主動向趙普請教治國的長久之計,趙普不失時機地獻上削藩之策。那日早朝,趙匡胤前殿視朝結束之後,趙普被留身獨對。趙匡胤語重心長地問趙普:“唐朝滅亡之後數十年間,天底下稱帝者差不多有十家十姓,兵革不息,蒼生塗炭,這到底是為什麼?朕希望天下和平,國家長久,你說說有哪些辦法?”
趙普聽聞此言,心中不勝感激,沒想到皇上有著與自己同樣的政治抱負,日夜所思者天下和平、國家長久而已,看來自己所託非誤。於是,莊重地回答:“陛下能討論到這個問題,真是天地之間鬼神萬民之福分。唐朝以來,戰亂不止,國家動盪,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因為藩鎮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勢力太重,君主太弱而臣子太強。今天想要長治久安,用不著什麼奇思妙想,只要削奪藩鎮權力,控制其財政權,收回其兵權,天下自然太平。”
原來中唐以後,節度使領有數州之地,自相雄長,擁兵自重,其財賦上交中央者少,截留者多,因而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能夠養活大批軍隊。五代時期,藩鎮力量雖然有所削弱,但氣焰仍然囂張。為了消除藩鎮割據的根源,趙普建議將本來屬於地方藩鎮的軍、政、財大權收歸中央。
中唐以來,一個藩鎮節度使一般統轄數個州郡,其駐地以外的州郡稱為支郡。為了打破這種局面,趙普建議趙匡胤從中央派出文官擔任支郡的長官,三年一任,直接向朝廷負責。為監督州郡長官,宋朝還在各州軍添置了“通判”一職,州軍長官頒發的任何檔案,都必須與通判一起簽署才能生效。這些措施削奪了藩鎮的行政權力。
財政方面,趙普建議趙匡胤規定各州徵收的賦稅,除必要的開支以外,全部交由中央統一安排,地方不得留用。同時中央還派出官員監督各地徵收商稅、專賣稅的機構,並將有關稅收直接交歸中央,制約了藩鎮的財權。
根據趙普的建議,趙匡胤還要求各地藩鎮在內的各州軍長官挑選本地的精銳兵種,補充中央禁軍的缺額,同時選拔強悍士兵作為兵樣,分送各地照樣募兵。這使得藩鎮軍隊中的精兵都被吸收到中央禁軍,地方藩鎮的軍事力量不再可能與中央抗衡。同時趙匡胤還利用一切機會裁撤節度使,當藩鎮節度使因死亡、遷改、致仕等原因出缺,中央便不再選任新的節度使,而改派文官主持地方政務。這些措施削弱了藩鎮的軍事力量,最終使節度使成為名譽性的虛銜,徹底解除了藩鎮的權力。
6.何以能負周世宗
統一中國、削弱藩鎮兩大策略,由於趙匡胤的積極主動,非常順利地得以實施了。不過收回禁軍將領兵權一事,趙匡胤並不容易接受。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武將,有濃厚的行伍習氣,因常與將士狎遊而大受歡迎。當上皇帝后,雖然對武將也有猜忌之心,因此任用心腹掌握禁軍,還常常微服出巡,訪察情況,令軍校史珪、周廣等刺探情報,防範武將,但是,趙匡胤重義氣,他認為義社兄弟石守信等人“昔常比肩,義同骨肉”,不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因此對於禁軍體制的改革並沒有進一步的設想。
趙普則不然。他出身小吏,精通吏道,在節度使幕府供職長達十餘年。冷眼旁觀,對於禁軍兵變的根源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五代有句名言可謂人人盡知,這話是後晉時期成德節度使安重榮說的,“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耶”!這樣的“好戲”,趙普看了一遍又一遍,後晉石敬塘的開國功臣劉知遠,後漢劉知遠的佐命功臣郭威,都因為久握兵權,養成勢力,終於奪取政權。所以趙普對於石守信等開國功臣久握兵權,不能不心懷猜忌和憂懼。同時,作為一名文臣,他也不願看到武將權力膨脹。因此總是希望從制度設計的層面來消除這腹心之患。
實際情況更加重了趙普的憂慮。當時義社兄弟和禁軍將校多驕橫不法,趙普掌管樞密院時,常有禁軍將校為自己的私利而干涉公務。此外,趙匡胤的御駕曾受暗箭襲擊,事後調查可能是將校對趙匡胤嚴肅軍紀不滿所致。
有鑑於此,趙普多次向趙匡胤建議,要求解除石守信等佐命功臣的軍權,授予其他職務,趙匡胤不聽。趙普多次陳說後,趙匡胤終於不耐煩地問趙普:“這些人不可能背叛我,你為什麼這麼擔心啊?”
趙普回答說:“是啊,這些將領與皇上兄弟情深,的確不會背叛皇上的。不過根據我的長期觀察,這些人對部下也是相當寬鬆的,在軍隊中恐怕並不是說一不二的。一旦他們不能完全控制軍隊的動向,他們的部下萬一作起孽來,這些人恐怕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哦。”
“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