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幾個字,聽得太祖十分刺耳,不禁想起陳橋兵變時“身不由己”的情景,幡然醒悟,終於接受了趙普的建議,演出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削奪了禁軍將領的兵權。

隨後在趙普的設計下,趙匡胤將兵權一分為三,禁軍將領只負責平時的軍隊訓練,調兵作戰要由樞密院安排。同時每當出兵打仗,由皇帝臨時決定領兵統帥。三方面相互制約,禁軍就不可能脫離皇帝的控制了。

陳橋兵變之時,趙匡胤的長子德昭僅10歲,因此22歲的皇弟趙光義成了趙匡胤最親密和最值得信賴的人。這年六月杜太后去世,臨終時留下“兄終弟及”的遺命。七月,趙匡胤立即任命光義為開封尹、同平章事。五代時期,親王尹京,就隱含著皇位繼承人的地位,周世宗繼位前即為晉王兼開封尹。

不過光義被任命為開封尹的同時,並沒有被封王。本來皇上是想封皇弟為晉王,但趙普提醒說,皇子德昭尚未出閣封王,先給皇弟封王,恐怕對皇子不利。

963年出了一樁事情,令趙普十分敏感和緊張。當時天雄軍(治魏州,今河北大名北)節度使符彥卿到京城開封朝見,皇上打算用他典掌禁軍。

趙普聽聞此事大為吃驚。原來符彥卿不但是前朝周世宗的岳父,同時也是皇弟趙光義的岳父。此人武勇有謀,善用兵,同時貪財不法。這樣的人物本當成為皇帝防備的重點,但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剛剛解除義社兄弟石守信等人兵權的不久,卻要用本來相當疏遠的符彥卿典掌禁軍。此人在後周時地位就比當今皇上還高,資格更老,他典掌禁軍,非授殿前都點檢或侍衛親軍都指揮這樣的高位不可。

趙普感覺此事一定是他的小女婿、皇弟趙光義操作的結果,趙光義一定建議皇上將禁軍交給“可靠”的人掌管,而仁厚的皇帝一定信以為真。此事非同小可,一旦符彥卿與趙光義結成同盟,而符彥卿又得以典掌禁軍,那麼將來當皇帝的,往好裡想是皇弟趙光義,往壞裡想甚至是符彥卿再度改朝換代。

趙普越想越可怕,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拉下符彥卿。當時趙匡胤已經下令授符彥卿新的職位,中書門下已經起草好敕書,就等按程式頒行公佈。趙普當即扣下敕書,請求進見皇上。趙匡胤很不高興,問趙普說:“是不是要說符彥卿的事啊?”

趙普忙說不是,扯了一大通其他的事情,然後拿出任命符彥卿的敕書。趙匡胤生氣地說:“我說你就是為了符彥卿的事來的吧,敕書怎麼會在你這裡啊?”

趙普賠著笑說:“我看這敕書起草的總有些不太合適的地方,要不陛下再想想,免得事後後悔。”

皇帝聽得極不耐煩,大聲斥問趙普:“你為什麼這麼懷疑符彥卿啊?朕對他這麼好,他怎麼可能背叛我?”

趙普卻淡淡說道:“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

一句話讓著默然無語,最後收回了成命。

7.皇弟政治勢力的養成

符彥卿事件讓趙普認識到,皇弟不但不是繼承皇位的合適人選,而且極可能是一個野心極大的陰謀策劃者,從此更加防備和猜忌趙光義。

南方作戰正在順利進行,文官正在從中央源源不斷地派向各地州縣,禁軍兵權已然集中到皇上一人手中,趙普認為皇上現在只剩下一個難題了,這就是立即解除皇弟趙光義皇位繼承人的地位,立皇子趙德昭為太子。

沒想到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皇帝的態度與趙普相去甚遠。

等到964年,趙德昭出閣,也就是離開後宮、自開府第之時,趙匡胤本打算將皇子與皇弟同時封王。指令已經下達,就等宰相主持的中書門下起草詔書頒佈天下,偏偏受到已經升任宰相半年之久的趙普的阻撓。

當時趙普的建議非常明確,除非先冊立趙德昭為太子,否則皇子、皇弟絕不能同時封王,即使封王,皇弟的地位也必須在皇子之下。

然而這在趙匡胤看來是不可能的。雖然不是十分樂意,但上有母后遺命,下面卻是更事未多的幼子,前有五代幼主的教訓,後有皇弟的咄咄逼人。面對諸多壓力,他始終將皇弟視為皇位的第一順位人。

但趙普的考慮完全不一樣,他提醒皇帝,母后遺命秘而不宣,等同於無;皇子已經出閣,假以時日,就能迅速成長;新朝改制,皇上得以專制兵權,五代弊病已然消除,即使幼主繼位也將有制度之保證;而皇弟之咄咄逼人,則完全是皇上縱容的結果。

皇帝不能反駁趙普的分析,但是對母后和弟弟的感情,以及五代混亂政局的前車之鑑,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