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老布什於1989年在美國國會為中國政策作證時說,林語堂作品反映中國文化的觀點,至今影響美國政府。
上承“五四”的新文化流風,下開中西溝通之門戶,林語堂的一生成就,反映中國面對西方文化衝擊,在文化、歷史、社會、生活上的各種歧異、扭曲與自得,彷彿中西合璧,又彷彿負隅抵抗,形同複雜的矛盾綜合體。但林語堂的獨到之處,在於樂於享受矛盾,戳破矛盾,與中西矛盾共生,在小處做大文章,使他成為中國文壇上最難形容與歸類的大師。
被郁達夫形容“生性憨直、渾樸天真”的林語堂,曾自傲地說,“我是一團矛盾,但我以自我矛盾為樂”。因此他的座右銘“文章可幽默,做事須認真”,襯托他的人格,更顯得鮮活有力。
林語堂為“文人”下的定義,也很難讓人忽略。他主張:“做文人而不準備做文妓,就只有一途:就是帶點丈夫氣,說自己胸中的話,不要取媚於世,這樣身份自會高點。要有膽量,獨抒己見,不隨波逐流,就是文人的身份。所言是真知灼見的話,所見是高人一等之理,所寫是優美動人之文,獨來獨往,存真保誠,有骨氣,有識見,有操守,這樣的文人是做得的。”
享譽西方文壇 奠定大師地位
林語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0月10日生於福建省龍溪(漳州)縣。原名和樂,讀大學時改名玉堂,後又改名語堂。排行第五的他有兄弟六人、兩位姐姐。母親楊順命。父親林至誠是長老會牧師,因此林語堂六歲入學就讀於基督教會興辦的銘新小學,四年後轉往廈門鼓浪嶼同樣由教會興辦的小學,十歲即開始接觸西洋文化與生活。
從鼓浪嶼的教會中學尋源書院畢業後,林語堂進入上海知名英文學校聖約翰大學,大二時以英文短篇小說贏得學校金牌獎;取得學士學位後獲聘為清華大學英文教師。1919年,他與廈門富商廖悅發次女廖翠鳳完成婚禮,並申請到清華的半官費獎學金,攜妻赴美深造。
雖然拿著獎學金出國,但先遇到廖翠鳳因盲腸炎手術併發感染,動用了大筆旅費;抵美第二年,意外發生半官費被無故取消風波,林語堂只好向北大申請預支。所幸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的胡適自掏腰包,謊以北大校方名義,緊急匯給他“近乎天文數字”的兩千美元,且兩度私下伸出援手,林語堂才得以繼續學業。後應聘前往法國戰場勤工儉學,教華工讀書識字賺取生活費,這樣才能取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和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
林語堂二十九歲獲博士學位。他履行當年對胡適的承諾,隨即擔任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又兼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講師,並開始以“語堂”之名發表文章。第二年他將英文的humour譯為“幽默”,為“幽默”一詞出現之始。
1926年,林語堂兼任北平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及教務長時,與魯迅密切往來,同為《語絲》雜誌寫稿。在開明書店編《開明英語讀本》時,林語堂也和魯迅、郁達夫等人共事。從收集早期作品的《翦拂集》中,即可看到林語堂青年時期革命左傾的一面。他曾積極參加反抗軍閥統治的抗爭,為此南避廈門大學任教,同時延請魯迅同到廈大。不過林語堂與魯迅的關係,卻因文藝路線與人生觀的不同,發生論戰,演變為幾乎互不往來。。 最好的txt下載網
林語堂 中西以及兩岸的人生哲學(2)
另一方面,因賽珍珠(Pearl S。 Buck)的鼓勵,林語堂立下以英文寫作、忠實地將中國面貌引介給西方的宏願,花費一年時間,撰寫《吾國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一書,1935年交由賽珍珠協助出版。這部英文著作讓林語堂享譽歐美文壇,也開啟了他生命的另一扇窗。
1936年,抗戰前,林語堂舉家赴美,原先打算停留一年後返回北京,但因避戰火,全家長期滯美。旅美期間,林語堂致力於寫作。在賽珍珠的全力推介下,《生活的藝術》一書大為暢銷,使他在西方社會聲名大噪。
林語堂離開上海前,曾為搭救被國民黨拘禁的牛蘭夫婦,與宋慶齡等人籌組民權保障同盟;也曾與魯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人,聯署知名的《文藝界同仁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主張不分新舊派別,為抗日戰爭而結合,並爭取言論自由。
七七事變後,身在異邦的林語堂在《時代週刊》發表《日本徵服不了中國》,強調具有高度士氣與團結一致的國家,絕不會被外來勢力所征服。並以他的知名度,應中國駐美大使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