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邀請,以西方知名作家身份,到華盛頓為中國演說,駁斥歐美對中國苦難的忽視,為故國爭取權益與國際輿論支援。隨著戰火波及上海,林語堂家中保留的五十二冊辭典創作手稿,毀於日軍炮火。但也就是在國家遍地烽火之際,林語堂在美以英文寫成《京華煙雲》鉅作。才子佳人的包裝,字裡行間藏著林語堂對國家的熱愛。
林語堂曾說,《京華煙雲》是為“紀念全國在前線犧牲的勇男兒”。林語堂強調,作家在國難當頭時報國的唯一方式,還是用筆鋒宣傳愛國的精神, 這比在國內躲警報要重要得多。此書敘述家族悲歡離合,以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逃難開頭,以日軍入侵的逃難結尾,寓意深遠,深受海外好評。只是林語堂一度託郁達夫將全書譯成中文卻未果,反倒是日譯本先行問世。
抗戰期間,林語堂僅於1940年和1944年兩度回國,不忘撰文為國家宣傳,指出日本的困境;並指責美國兩面手法,不願援助中國,反而出售廢鐵、汽油等物資給日本,間接協助危害中國。林語堂在《讀者文摘》上發表文章,強調國際面對的威脅不在炸彈,而在觀念。他強調,文明一定會戰勝愚昧,侵略者一定會失敗。抗戰期間,《京華煙雲》的姐妹作《風聲鶴唳》亦迅速出版。
1949年未隨國民黨去臺
林語堂曾說,“我在文學上的成功和發展我的風格,完全是國民黨之賜”,“如果民權不被取締,恐怕我永不能成為一個文學家” 。因此在創作初期,林語堂的文風中間偏左,與國民黨、軍閥勢力敵對的傾向鮮明。在《吾國與吾民》十三版中,他加入《中日戰爭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