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杏壇一項美談。
在中央大學校長任內,因獲得蔣介石經費支援與擔保,羅家倫的確風光一時。他延攬藝術領域師資用力頗多,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汪宋白、張書旗、黃君璧皆曾在中大執教;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宗白華等哲學大師,也曾被中央大學哲學系延攬。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羅家倫 被政治消磨了五四光芒(10)
到了重慶,中央大學足以與北大、清華等校合組的西南聯大相抗衡,日後終於成為南方第一大學,並於1949年後改名為南京大學。
羅家倫雖然稱不上史學大家,但是他開風氣之先,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在東南大學首開中國近代史課程,培養青年正確的國家與歷史認知。知名史學家郭廷以便是羅家倫教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
羅家倫晚年為人圓滑,依舊不失提攜後進的大老風範。他讀過歷史學者傅啟學所著的《中國外交史》後,親自聘他為“國民黨黨史會”副主任委員 ;他曾與蔣介石的另一名文膽陶希聖,安排年輕狂放卻又光芒耀眼的李敖到臺灣的“國史館”從事研究;“國史館”所編纂的孫中山文獻遭年輕學者指稱有疏漏,羅家倫沒有學閥趾高氣揚的態度,反而默默地三次修正遭指責之處,運用人際關係化解雙方衝突與歧見。
但羅家倫熱心宦途,終究讓他與其它五四人物不同道。蔣介石多次邀請羅家倫的恩師胡適加入國民政府,甚至發動胡適得意門生傅斯年出面說服,但不僅傅斯年直言建議胡適應拒絕,胡適也以堅持作為在野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由,婉拒蔣介石的提議,而繼續留在學術圈、教育界。
遙想1948年3月,在國民政府情勢混亂之際,由王世傑做中間人,要胡適勉為其難,在國民政府第一屆國民黨大會召開後參選總統。蔣介石不斷施壓,甚至開出胡適出任總統,由他擔任行政院院長的條件。蔣介石在4月4日的國大會議中,雖然還是推舉胡適擔任總統候選人,卻遭國民黨一致反對,堅決要求蔣介石出馬參選,先前的勸進等於戲弄了胡適。更難堪的是,在場數千名國民黨國代中,僅吳敬恆與羅家倫支援由胡適擔任總統候選人。
作為五四狂飆年代的寵兒,羅家倫的生命曾經光芒萬丈,卻在步入青壯年之後,與政治、權位的關係越扯越深。
與其它自由派學者不同,羅家倫專注於五四精神中的現代化訴求,相信透過黨派、強人政治才能落實一切目標,因此先是承蔣介石之命經營黨校、黨政,晚年又幫蔣介石經營文人關係,出掌國民黨黨史研究工作。
但由於官僚系統的長期磨損,讓這位五四文膽沒能交出像樣的學術研究成果,失去應有的風采與膽識。羅家倫曾勸義憤填膺的傅斯年“別和蟋蟀一樣,被人一引就鼓起翅膀來”,還感嘆傅斯年“好動氣而不善養氣”。但數十年過去,元氣淋漓的傅斯年浩然之氣猶存,而羅家倫如今安在哉?
加上受到兩岸對峙情勢牽累,甚至一度連羅家倫“五四”的歷史貢獻都遭人質疑,凡此種種,顯示羅家倫以文人身份介入政治之失以及越來越模糊的氣度與人格。這位曾引領風騷的五四健將,終於在權力的蛛網中漸漸凋零。雖然羅家倫生前曾說,“偉大的人,到死後才能被人認識”;他也說,“人須有獨立人格,在某些方面我總是獨來獨往”,但從擲地有聲到到晚年的喑啞,羅家倫離開舞臺的背影,是如此的落寞。
。。
林語堂 中西以及兩岸的人生哲學(1)
抗戰末期林語堂與蔣介石關係趨於密切,但越來越多美國人不能接受蔣介石的專政。這使林語堂飽受質疑,在中國與美國皆樹敵,評價也日漸下滑,甚至傳言他遭蔣介石收買。
當今中國人看到“幽默”二字,莫不會心一笑;若對人冠以“幽默”二字,更是一大恭維。“幽默”一詞源自英文單詞humour的譯音,存在於中文世界不過八十餘年。首先將humour轉化為“幽默”二字帶進中國的,即為有“幽默大師”美譽的文學家林語堂。1924年創造“幽默”一詞時,他不過三十歲。而魯迅對“幽默”的不滿與批判,更讓林語堂的形象鮮明。
君子不器,林語堂發光發熱未侷限在中國文壇。他是以英文著作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旅遊家、發明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他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曾與胡適一同被美國文壇列為“20世紀智慧人物”之一。
林語堂用通俗達練的英文,向世界介紹中國人的觀點、文化,這是他有功於中華民族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