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鄉僻壤的工作極難展開。然而,進入無人區羅布荒原,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越過疏勒河尾閭最後一處古烽燧,水草便成稀罕之物。第一次遇見雅丹地貌,給陳宗器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簡直恍若在沿海成群的島嶼間航行,奇形怪狀的風蝕土堆像大象、像伏虎、像船舶、像駱駝、像紀念碑,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若干年後,女兒出生時,他便為她起名叫陳雅丹。
古海鹽灘
古老的疏勒河尾閭一直指向羅布泊,那一帶的狼膽大到了白天都不怕人,甚至傻乎乎地就緊跟在陳宗器他們所帶的綿羊之後,像是壓陣的牧羊犬!穿過三隴沙一個最狹窄的沙丘帶,就見到了漢代的遺址,他認為那或許就是漢代聞名西域的居盧倉。當地的古井泉由於水質含硫,已腐臭不可能飲用,他們用3峰駱駝馱了雪作為飲水的代用品。前行不久,就辨認出古代羅布泊/薄昌海向東伸展出的海灣,不過,恐怕這是漢代以前的遺蹟。古代海底沉積的鹽礆塊遍佈在荒原上,展示了古海的無邊氣勢,也萌發了落潮之後的悲嘆。鹽塊板結,十分堅硬,晚上紮營時在地面甚至釘不進鋼釺,無法支帳篷,由於找不到一塊比床鋪大的平面,被褥也展不開。晚上連駱駝都因為太硌,而不敢臥下休息,苦不堪言。在行程中,鹽塊支撅,令人無法下足,駱駝那柔韌的蹄子也被磨出血來,只得由馱夫為它們綴上生牛皮做的“皮靴”。從羅布泊中心地帶返回敦煌時,他們另外繞路,讓開鹽鹼灘,而硬著頭皮穿過白龍堆沙漠,這一次不只是行程艱難,而且隨時會有性命之憂。
四、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旗下的中外探險家(3)
羅布荒原早已無人定居,但人的跡象卻不時可見。或是古城、古遺址,或是火堆餘燼、廢棄的雜物;不知年月的“薩特瑪”——紅柳茅棚——就像昨天還有人居留一樣,但它的主人卻可能親眼見到過特使張騫的漢官威儀。散落在地上的碎陶片,不知被多少人踐踏過,而掛在乾枯駱駝刺上的一縷麻布,則可能取自王妃身上的華服。就像大戰過後戰場上所見到的一樣,每個廢棄物或許都代表一個生命,每個在礆殼上定型的足跡都濃縮著一個故事。越是如此,越讓探險家感受到寂寞孤獨的壓力,就像黑暗有時也很豐富多彩,寂靜有時也能讓人暴跳如雷。
探險隊裡的羅布人
同行人中除了瑞典學者霍涅爾,還有曾把斯文·赫定帶到阿提米西布拉克、為黃文弼踏尋土垠、為斯坦因確認庫木庫都克方位的羅布獵人阿不都熱依木。
我曾想過,應該為帕皮巴依——法國探險家杜特雷依的駝隊頭,奧爾得克——樓蘭遺址第一個闖入者,以及阿不旦村的伯克昆齊康,庫魯克塔格興地“一家村”的獵人阿不都熱依木,這些探險史上留名的羅布人寫一本書,現在還有活著的羅布人認識他們,知道他們,口碑豐富。再晚就來不及了。他們是古樓蘭人的後裔,是現代羅布泊探險史的參與者。有他們的存在,就是樓蘭探險的特點。他們退出歷史舞臺,那麼經典意義上的探險就結束了——“壽終正寢”。陳宗器一行進入羅布泊,正逢黃文弼剛結束他的樓蘭考古,而阿不都熱依木立即就加入了新的駝隊。
泥塔——樓蘭的城徽
陳宗器在羅布荒原做了大量多學科的科學考察,包括氣象、水文、地質、地理、植物等許多內容。陳宗器曾3次探訪赫定1901年發現的樓蘭古城,他把那個於20裡外就能望見的高墩——斯坦因稱之為“泥塔”——當作樓蘭的城徽或指路標。第一次來樓蘭,他全憑赫定及斯坦因的地圖。荒原古蹟連成一體的死寂,四野全無生命的死灰色的底色,使這個青年學者產生了心靈的震顫。然而兩年之後,陳宗器再次徒步從羅布泊新湖岸抵達樓蘭古城時,高崗——泥塔如舊,荒野無言,古城坦然,但使他又一次感受到心靈衝擊的是,在樓蘭古城以東五里的戈壁上,他見到紅柳久已枯僵的軀體上竟長出嫩綠的新葉!一點綠色就擊潰了死灰色的絕對統治,像火星點燃了草原,像水滴滋潤了乾透底的土壤。
綠色的生命竟然能在“伏睡”長達2000年之後復甦,這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這足以戰勝一切的再生力,預示了古國樓蘭之謎遲早要明明白白地寫進歷史,預示了這如今死寂的羅布荒原正在積蓄力量,等待重現榮光。在其鼎盛時期,樓蘭古城附近植被覆蓋率曾達到百分之四十,眼前無邊無際的枯立木則像沉船的桅杆,直指蒼穹。
當地人傳說:胡楊活著要生長一千年,死而不枯,要在荒野直立一千年,倒地後,一千年不朽敗。這也許是說:胡楊其實有3次生命。胡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