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研究視野,提高自己的野外工作能力,以大家風範擬定了自己的工作計劃。
土垠遺址
樓蘭/羅布泊地區,是黃文弼的工作重點。1930年4月,他孤軍深入條件嚴酷的白龍堆,羅布泊地區春天的黑風暴——“喀拉布蘭”,料峭的春寒,進退失據的危機感,全被他的事業心和進取精神化解得一乾二淨。只要站在羅布泊板結的鹽層上,他的心中就翻湧著歷史感。只要身處雅丹、邁塞(風蝕土臺)群裡,他就不會感到孤單苦寂。在維吾爾族嚮導、獵人阿不都熱依木(在其著作裡譯作“阿不都拉亦木”)協助下,他發現一個從未為探險家到過的漢代遺址,由他命名為“土垠”。他在樓蘭古墓群作了發掘,收穫可觀。應該特意指出的是:他在土垠曾發現了70多枚漢簡。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其他探險家,在這一帶也曾發現過許多漢文木簡或漢文文書,但年代全部是魏晉時期的遺物,而黃文弼發現的,則上起西漢元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下迄於西漢成帝元延年間(公元前9年~公元前12年)。把歷史時期向上伸展了約300年,為漢代的樓蘭地區歷史提供了絕好的物證。
離開羅布泊地區,他用半年時間環繞塔里木盆地作了一次艱險困苦、前所未有的考古調查。應該特別指出,他是第一個由北向南,自沙雅起程橫貫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中國學者。
1934年5月,他第二次到羅布泊地區做考古工作。此次對土垠附近地區作了認真的調查,對漢代透過樓蘭的交通線走向,有了直觀的瞭解。
就像斯坦因一樣,黃文弼也在一段古道上拾到約800枚漢代的五銖錢和銅箭鏃。說真的,有了這兩個例項,我倒有些懷疑這些錢幣是不是真的屬於意外丟失了。這似乎更像兵法的“疑兵”——讓錢或兵器故意遺失,引拾撿的敵人走進歧途,來擺脫尾追的敵軍。
抗日戰爭期間,黃文弼離開北平,到西北大學任教,並於1943年再次赴甘肅、新疆考察。
荒野的召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黃文弼又於1957年率領一支考古隊第四次遠赴新疆。此時他已是64歲的老人,體弱多病,但只要能去新疆,一切都不在話下。也許這就是“西域情結”吧!在羅布泊地區,他認真探查了若羌卡爾克里克古城和米蘭古城。
四、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旗下的中外探險家(2)
在前後長達30餘年的時間裡,他幾乎考察過所有那時已知的新疆古蹟,生前及去世後,出版了《高昌陶集》、《高昌磚集》、《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里木盆地考古記》、《新疆考古發掘報告》、《西北史地論叢》、《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等眾多著述,主要著作還被譯成外文在國外出版。在上述著作中,尤以《羅布淖爾考古記》、及《塔里木盆地考古記》最為重要。這兩本書是每一個關心西域歷史考古及探險史者的人必讀之作。我每次捧讀,都有常讀常新之感。每次捧讀,都深深受到黃文弼頑強意志、學識廣博的感召。而每當我在新疆天山南北作考察旅行時,總覺得就追隨在黃文弼身後,呼吸領悟著他的執著,他的超拔。他對西部的摯愛之情,對西域歷史命運的關注,一點一滴地輸入到我的血液裡。
陳宗器與雅丹
我生也晚,陳宗器、黃文弼、袁復禮、徐炳昶都是我由衷敬佩的前輩學者,但又都以未曾親聆教誨為憾。我是從他們的著作與事業進而“結識”他們本人的。
陳宗器先後兩次到羅布泊地區工作。第一次是作為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中的地球物理學家,與瑞典同行霍涅爾自河西敦煌進入羅布泊,時在1930年12月~1931年6月;第二次即作為中國國民政府鐵道部勘察團團員,與斯文·赫定一同從尉犁乘船抵達羅布泊新湖,時在1934年4月~8月。兩次加起來共近一年,其中直接留駐羅布荒原進行科學考察的時間就長達4個月,這在中外學者中都是少見的。
在河西時,他的重點在氣象方面。二三十年代之交,河西、新疆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文化更遠遠落後於內地。他們的工作是在極其困難的時期完成的,要自己創造最基本的條件,還得隨時注意安全。他們不止一次與土匪遭遇,又曾因氣象觀測的裝置被訛傳為“俄國人運來了大炮”而險遭當局拘捕。當地傳說,他們是為外國人找寶來的,並有鼻子有眼地說他們在額濟納河上挖出兩對金鴨子,還說他們進南山是尋找一種仙花,如果這仙花被他們找到,那麼河西將發洪水,百姓將被淹沒。種種傳聞,使他們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