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要外,還遠銷江蘇、安徽、河南、河北、東北三省等地,曾以品種多、樣式精、規模大、銷售範圍廣而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年畫三足鼎立,成為中國民間三大年畫流派之一。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4)

楊家埠木版年畫所表現的內容極為豐富,不但有神像、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美人條、金童子、神話傳說等,還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而喜慶吉祥更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如吉祥如意、恭喜發財、富貴榮華、歡樂新年、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形式新穎多樣:有大門上的武門神,影壁牆上的福字燈,房門上的美人條、金童子,房間內的中堂、炕頭畫,窗戶旁的月光畫等。可謂包羅永珍、無所不有,把農家院落裝飾得節意濃郁、喜氣洋洋。

作為中國黃河流域地道的農民畫,楊家埠木版年畫長期根植於民間,逐漸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即透過概括、象徵、寓意和浪漫主義手法來體現主題,比如蝙蝠代表多福、牡丹象徵富貴、玉蘭象徵長春、瓶鞍代表平安等等。由於年畫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豔麗、火爆、對比強烈,極富裝飾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我國農民粗獷、豪爽、勤勞、幽默的性格特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與其他地方的年畫相比,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創作工藝比較特殊,一副作品需要經過繪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眾多程式,而且全部都是手工套色印刷(一種顏色一塊板),雕刻所用的木板也是極為特殊的木材——山中木質堅硬且纖維少的棠栗子木。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積極扶持發展年畫生產,成立了“楊家埠年畫改進委員會”,並組織藝人對古代工藝進行研究,在原有基礎上大膽加工、改革、創新。1978年,楊家埠人還成立了年畫社和年畫研究所,逐漸恢復了個體生產年畫的傳統方式,畫品的藝術性和產量也達到了近百年來的最好水平。

三、魯繡

魯繡是山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是我國曆史文獻中有所記載的最早的一個繡種,屬於中國“八大名繡”之一。它在博採蘇、粵、蜀、湘四大名繡之長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獨有的刺繡手法,成為集抽、勒、鎖、雕等精華工藝於一身的刺繡工藝。

據史書記載:魯繡在春秋時期已經興起,當時稱“齊紈”或“魯縞”,《史記·貨殖列傳》曾稱其“冠帶衣履天下”。到了漢朝,魯繡已經非常普及,朝廷還專門為刺繡業設定了“服官”。據《漢書》記載:“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鉅萬”,這說明當時的繡業已經非常繁榮。唐代後期,由於北方連年戰亂,桑地和織繡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無數織繡工人遷徙南方,導致北方刺繡逐漸衰落。直至明代後期,魯繡才得以“復甦”,並重新聞名於世。魯繡以齊針、纏針、滾針、擻和針、辮子股針、接針等針法為主,所用繡線大多是較粗的加捻雙股絲線,俗稱“衣線”,因此魯繡又被稱為“衣線繡”。

如今的魯繡以構圖簡練、樸實,色彩淡雅、明亮,對比強烈,針法粗細相間、虛實適宜而著稱,所繡作品立體感非常強,而且華麗與素雅相結合,具有很高的裝飾性。圖案有花鳥、書法、人物等,其中《百鳥朝鳳圖》、《羅漢圖》、《文昌出行圖》、《芙蓉雙鴨圖》等,都顯示出構圖嚴謹、手法多樣、花紋粗獷雄健、質地堅實、色彩對比強烈、形象生動等魯繡獨有的特點。

綿遠悠長的齊魯文化不僅賦予魯繡濃郁的地方特色,而且豐富了當地的人文內涵。據有關學者考證:早在2000年前的漢朝,魯繡就透過絲綢之路傳到西亞,甚至歐洲的羅馬帝國。如今魯繡作為中國刺繡文化與和平藝術的使者,已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5)

四、青島貝雕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將貝殼磨製成裝飾品,後來又作為錢幣使用。到了西周時期,人們已經把各種顏色的貝殼鑲嵌在器具上作為裝飾,這種方法被稱為“螺鈿”。此後,這種技術又得到了發展,而青島貝雕就是在“螺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青島貝雕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以江、河、湖、海中的珍稀螺殼為原料,充分利用其天然色澤、紋理和形狀,透過精心設計、選料、破形、粗磨、雕琢、貼、噴、畫、組合(鑲嵌、立體等)等多道工藝,雕出規格繁多、花色多樣、雅俗共賞的半立體或接近立體式的貝雕工藝產品。

貝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