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羊、籩豆、黃酒、檀香等,老爺在贊禮生的高唱下行三跪九叩禮,陪拜官員需陪同跪拜。祭完孔廟與家廟後,公爺與太太開始用早飯、擺酒席、吃水餃。
早飯以後,公爺、太太來到前堂樓,坐在樓屋門口接受府內人員的叩拜。屆時,車欄、馬號、車伕、馬伕、作夫、轎伕、大堂、二堂、三堂、內門、書房等各房、各作、各部分的數百名僕人按次序到前堂樓給公爺、太太磕辭歲頭。叩頭之後通常要賞歲錢(紅包),裡面的錢數根據下人的地位不等而有所不同。
此外,各府門頭的本家也都要來拜年,只不過他們都是在前堂樓內見面,人們只作揖不磕頭。如果是縣長來拜年,就要在三堂小會客室會見,縣長太太來拜年則在“前上房”室內接見。除此之外,還專門有老媽子從“除夕”開始每天都要領黃表、香、蠟燭等到府外的南堂廟進香。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3)
五、雜耍、燃燈、送神
從大年初一開始,孔府門前每天上午都有“鼓樓門會”。會上有賣各種東西的,還有表演雜耍、洋琴、評書等民間文藝的。
流光溢彩的花燈
下午則有龍燈會、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等民間活動。曲阜當地的所有龍燈隊都要到孔府裡來耍,使得孔府裡的龍燈會能夠延續很長時間。耍龍燈時,孔府還要差人和“花炮戶”燃放焰火。此外,孔府還有兩套十八羅漢的頭型面具,龍、虎、鶴、彌勒佛等也應有盡有,可作表演之用。
正月十四,十幾個老媽子合在一起用黃豆油捏“燈箋”,點豆麵燈。豆麵燈與茶杯一樣大,正月的燈需要捏一個鼻,二月的燈捏兩個鼻,以此類推,共捏十二個月。此外,還有糧精燈、騾馬燈等。
正月十五下午,府內的各房、廟、東西糧倉、車欄、馬號等都要來領面燈,以便在晚上擺供品、燒香、祭拜之後送神。送神後,公爺、太太要到大堂前觀看花炮、龍燈、花船。下人們則會在此時接到賞錢和賞的點心茶水等。
當象徵十二月的豆麵燈箋點完後,太太會命令將其送上來,看看哪一個月的面燈內的水汽大。如果面燈內有水汽或有水汪,就表明面燈所代表的月份雨水大,反之就表明旱象嚴重。
正月十五晚上,孔府有送祖先的活動,通常在晚十點左右進行。主人燒香上供、焚化紙錢、燃放鞭炮,然後慎重地將祖先牌位收起來,代表祖先已經被送走。過完正月十五,孔府的春節就算結束了。
第二節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文化孕育一方風情。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齊魯大地有著濃厚的文化風情,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其中自然包括各種各樣的民間工藝。無論是濰坊風箏,還是年畫,都從一定角度折射出濃濃的齊魯文化風情。
一、濰坊風箏
濰坊風箏
濰坊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城,偉大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就在此處。
在這塊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土地上,民間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爭奇鬥妍,濰坊風箏作為濰坊的傳統工藝品,成為齊魯民間藝術的一朵藝術奇葩。
鄭板橋在《懷濰縣》中寫道:“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這裡的“紙花”就是指風箏。《濰坊志稿》也有這樣的記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凌空紙鳶,高入雲端。”由此可見,清代的清明時節,濰坊就已經有放風箏的習俗了。
如今,濰坊風箏主要分為軟翅、硬翅、筒式、板式、串式等五種型別,和平面、半立體等兩種形狀。由於歷代畫家都曾參與風箏的製作,因此濰坊風箏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形象逼真,力求摹肖實物,如“老鷹”風箏,除脊背之外,其他部分均為立體,放到空中,遠看酷似一隻正在飛翔的鷹;講究繪畫,筆觸細膩,所畫禽鳥可精細到每一根羽毛,所畫昆蟲能真切到翅上的脈絡,所畫童叟仕女可看到毛髮。由於具備以上兩個特點,濰坊風箏有了非常高的觀賞性,常被人們當做室內裝飾品來珍藏。
二、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村位於濰坊市東北15公里處,由於盛產木版年畫而遠近聞名。據史書記載:楊家
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朝,繁榮於清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清代乾隆年間,楊家埠年畫得到長足發展,楊家埠村也有了“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之說。年畫銷售量高達數千萬張(每年),除了滿足當地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