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學。儘管如此,墨學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依然很大,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所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與墨子所提出的“官無常貴,民無常賤”的思想相一致。
七、軍事名家: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字伯靈,孫武后裔,齊國鄄邑(今山東省鄄城縣)人,戰國中期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因其曾受過臏刑(割去膝蓋骨)而得名孫臏。
據古籍記載:孫臏青年時曾與龐涓(?~公元前342年,魏國人,魏國大將軍)一起師從鬼谷子——王栩學習兵法。孫臏學習勤奮、精心鑽研,深得老師的喜愛。
數年之後,龐涓學成下山,來到魏國,得到魏惠王的寵信,被任命為大將。但是,龐涓知道自己的才學趕不上孫臏,擔心孫臏下山後影響自己的前程,更擔心他成為自己的對手,於是決定設計陷害他。龐涓先派人去請孫臏,說魏惠王請他來為官。孫臏在魏國落腳後不久,龐涓便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非常惱怒,當即將孫臏治罪,不僅在孫臏的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臏刑),使孫臏落下終身殘廢。按照當時的慣例,受過刑的人是不能為官的,龐涓透過這種方式斷送了孫臏的政治前途,消除了潛在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六章 齊魯英傑(12)
孫臏雖然身處險境,卻處處顯示出了他的聰明才智。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孫臏成功地離開魏國來到齊國,得到了齊國大將田忌的賞識。後來,在“田忌賽馬”中,他幫助實力較弱的田忌贏得了比賽,得到了齊威王的器重,不久就被任命為齊國的軍師,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任命龐涓為將,命其率軍攻打趙國。由於龐涓通曉戰術戰策,趙軍屢屢戰敗,最終邯鄲都城被魏軍團團圍住。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第二年,邯鄲在久困之下岌岌可危,魏軍也因久攻不下而損失很大。此時,齊王在趙王的請求下決定出兵救援。救趙大軍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針對魏國大軍在外、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的弊端,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攻打魏國的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爾後,派出一隊人馬直奔大梁,同時將主力埋伏在龐涓大軍回救的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魏國因主力遠征,都城空虛,魏惠王眼見齊軍逼進,急忙命令龐涓回師救援。龐涓聽說國都大梁被齊軍圍困,趕緊率領已經非常疲憊的軍隊趕回就援。大軍經過桂陵時,遭到養精蓄銳多時的齊軍的迎頭痛擊,魏軍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倉皇逃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使魏國元氣大傷,數年之內都沒有攻打其他國家的能力。透過10多年的休養生息,魏國的國力逐漸恢復,準備再次發動戰爭,這次將矛頭指向了自己的鄰國——韓國。國力不強的韓國難以抵擋強大的魏軍,急忙派使者到齊國求救。齊威王採納了孫臏的“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多次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援韓。
此次救韓,孫臏依然採用了“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直逼大梁。魏國鑑於數年前的“桂陵之戰”的教訓,在撤回軍隊的同時命太子領軍與龐涓會合,準備與齊軍進行決戰。此時,魏軍有10萬大軍,齊軍的兵力卻很少。鑑於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孫臏決定調動敵人,創造戰機,因此果斷地引兵東撤。在撤退途中,他命令軍隊逐漸減少爐灶,造成齊國士兵大量逃亡的假象,以便誘敵深入。
龐涓果然上當,丟下步兵,率領輕騎精銳隨後緊追。在行至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時,他們被預先埋伏在這裡的齊軍打了個措手不及,龐涓智窮力竭,羞愧之下自殺身亡。齊軍在孫臏的指揮下全力反擊,不但全殲魏軍,還俘獲了太子申,在魏齊之戰中再次取得重大勝利。
馬陵之戰後,田忌遭到宰相鄒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國。孫臏也辭官歸隱,從此潛心研究軍事理論,並寫成流傳千古的軍事名著——《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又叫《齊孫子》,暗喻此兵法可以與《孫子兵法》相媲美。孫臏認為:戰爭應當服從於政治、依賴於經濟,只有國富、兵強、民安,才能“戰勝而強立”。因此他反對企圖垂衣而治的幻想,也反對窮兵黷武,強調積極備戰,“事備而後動”。此外,在軍隊的建設方面,孫臏認為“間於天地之間,莫責於人”,把提高人的素質作為強兵的關鍵。他強調治軍要賞罰分明、令行禁止,同時對士卒進行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