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的風險越多,收益就越大。給我更多的風險吧。”
事實上,風險容忍是成功投資的對立面。當人們不再擔心風險的時候,他們會在不要求補償的情況下接受風險……風險溢價就不復存在。這是一種簡單而必然的關係。當投資者無所畏懼、容忍風險的時候,他們就會買進高市盈率的股票和高EBITDA(現金流,定義為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私營公司,瘋搶收益率差較窄的債券和最低“資本化率”(營運淨收入與價格的比率)的房地產。
普遍相信沒有風險本身就是最大的風險,因為只有當投資者適當規避風險時,預期收益中才會包含風險溢價。希望將來投資者能畏懼風險並要求風險溢價,並且我們應繼續警惕他們做不到這一點。
《太多錯誤與狂熱》,2009年7月8日因此,產生風險的首要因素是認為風險很低甚至已經被完全消除的意識。這一認識推高了價格,導致了低預期收益下的冒險行為。
2005~2007年,在相信風險已被消除的信念下,價格高達泡沫水平,從而導致投資者採取了事後被證明是冒險的行動。這是所有過程中最危險的一環,並且有顯著的復發傾向。
在過去幾年,最誘人的—因而是危險的—一個神話是,全球性風險降低,理由是:
經濟週期風險已被美聯儲管理層機敏地化解了。
風險已因全球化而在世界範圍內分散,而不是地域性集中。
證券化和企業聯合化已將風險分散至多個投資者身上,而不是集中在幾個市場參與者身上。
風險已被“分級”到有能力承擔風險的投資者身上。
槓桿風險已經較低,因為利率和貸款期限對借款人更加寬鬆。
槓桿收購更加安全,因為被收購公司的基本面更加強勁。
做多(做空)投資和絕對收益投資以及為對沖風險而設計的衍生品能夠對沖風險。
計算機、數學、模型的發展已經使市場更容易被理解,因而風險更低。
《養老金與投資》雜誌(2007年8月20日)有一個恰當的比喻:“吉爾·弗瑞斯頓是舉國公認的雪崩應對專家……她知道這樣一種道德風險:更好的安全裝備可能吸引登山者承擔更多的風險—實際上會令他們更不安全。”與賺錢機會類似,市場的風險水平源自參與者的行為,而不是證券、策略和機構。無論市場結構被設計成什麼樣子,只有在投資者行為審慎時,風險才會較低。
總而言之,關於風險控制的神話很少有成真的。風險是不能被消除的,它只能被轉移和分散。令這個世界看起來風險更低的進展通常是虛幻的,由此呈現出的美好景象往往有導致風險增高的傾向。這些都是我們在2007年得到的重要教訓。
《現在一切都很糟》,2007年9月10日認為風險已經消失的看法是最危險的風險源頭之一,也是促成泡沫的主要因素。在市場的鐘擺達到最高點時,認為風險很低以及投資一定能獲利的信念令人群激動不已,以致他們喪失了對損失應有的警惕、擔憂及恐懼,只對錯失機會的風險耿耿於懷。
近期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投資者對新奇、複雜、危險的事情的涉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他們過度使用槓桿,在流動性差的投資上投入過多資本。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他們相信得太多,擔心得太少,以至於承擔的風險過多。簡而言之,他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低風險世界裡……“擔憂”,以及相關詞彙—“不信任”、“懷疑”、“風險規避”,是一個安全的金融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擔憂”能夠阻止高風險貸款的發放,阻止企業超出付息能力的過度借款,阻止投資組合過度集中,阻止未經證實的計劃成為受人追捧的狂熱。當“擔憂”和“風險規避”適時出現時,投資者會懷疑並進行調查、審慎行動。如果是這樣的話,人們就不會進行高風險投資了,或者他們會在預期收益時,要求高風險投資提供適當的補償。
只有當投資者有效地規避風險時,市場才會提供適當的風險溢價。當“擔憂”不足時,高風險借款人和可疑計劃將更容易獲得資金,金融體系將變得岌岌可危。會有過多的資金去追逐風險以及新生事物,從而推高資產價格,降低預期收益和安全性。
顯然,在本次危機發生之前的數月乃至數年裡,鮮有參與者表現出應有的擔憂。
《試金石》,2009年11月10日投資風險主要源自過高的價格,過高的價格往往源自過度樂觀、懷疑不足以及風險規避不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