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但叫價者必須是律師,買者不可以親自喊價,而需事先委託律師。那裡拍賣一項房產時主持人會點燃一截蠟燭,只燃幾分鐘,競價必須在燃燒的幾分鐘內進行,蠟燭滅了,競價停止,最後一個出價者就是買主。這一做###杜絕漫無天際地抬價。 拍賣行有時會擺烏龍。1997年下半年香港在拍賣一項不動產時出現過傻妹中標事件。這傻妹本來有點精神失常,總幻想自己很有錢,所以勇於與大亨們平起平坐、一較長短。香港那次拍賣對她的資信也沒做了解,結果傻妹有價必爭,將這不動產喊下來了,拍賣行才發現她根本沒錢支付。 這場拍賣的結果被取消,給香港媒介留下笑柄。 觀察下來,你會發現決定成交價格的主觀因素很多。除了物品本身的價值,這種購買遊戲中決定因素常是喜愛偏好和心理作用。喜愛偏好是指人們對同一物品不同的喜愛程度,愛得深的人肯出高價,加上競爭氣氛中的心理反應,有人志在必得,有人不想物品落入他人之手。所以拍賣的方式,交易雖公平,價格不見得是便宜的,有時可能付出比市場標價高得多的價錢。&nbsp&nbsp'返回目錄'&nbsp&nbsp

法國的品牌(1)

法國的名氣還在於它的文學和歷史,法國人在文學上的造詣19世紀無人能及,他們天生就是寫小說的料,巴爾扎克被生活所迫、為還債而突擊寫出的小說都能流芳百世。法國曆史上的故事也在世界廣為流傳,甚至令他們恥辱的故事都能激起人們對法國人的敬意。試想世界上哪一場敗仗能像滑鐵盧那樣為人所熟悉,又有哪一個敗軍之將能像拿破崙那樣獲得世人那麼多的尊敬?戰後的法國不怎麼能打仗了,戰場變成了市場,在激烈競爭的條件下,法國仍然以優雅的生活方式和高檔次的品牌贏得世人的尊重。 人才輩出的文學 中國人心目中的法國,首先是它的文學作品,近代史幾百年間,法國人在文學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以致人們一談起法國的文學來就有許多共同的話題。而且法國的文壇巨匠不是單打一的,不像美國人的文學,普通的愛好者只能孤零零地說出馬克·吐溫和海明威,法國人是一批一批的文學家,他們在文學史上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流派,人數眾多,其他國家無法比擬。 中國人所熟悉的法國文學有歐洲古典主義文學和啟蒙文學。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代表作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都曾經各領風騷,拉辛的悲劇色彩和莫里哀的喜劇特點都使得法國成了歐洲人效仿的物件。許多國家從國王到文人學者都競相模仿路易十四時代的文學藝術。以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自己古典主義的流派。但是在各國效仿法國的時候,法國人又出現了新一代的作家,像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和盧梭,他們都是啟蒙運動思想家和活動家,同時也是啟蒙文學家。啟蒙文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民主色彩,這些人既是文學家又是哲學家,他們的特點是能把深奧的哲學思想寫得通俗易懂。啟蒙作家的反封建色彩強烈,他們的哲學思想對馬克思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19世紀以後,法國出現了浪漫主義的文學家,代表者眾多,早期的夏多布里昂,文體華麗,曾被馬克思罵過,說他是法國虛榮的化身。但是在法國他的名氣相當大,深入人心,法國飯店裡一種肉厚厚的牛排就叫夏多布里昂。但最重要的代表還是雨果,除了他的《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外,最讓我震撼的是他那本描寫法國大革命的《九三年》。那是我在上大學時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借的,本來是看書累了,借這本書散散心,我就帶這本書到草坪上散步,但是一下就被這本書吸引了,我就在圖書館西側的草坪旁,坐在石階上,在那幾棵松樹下,就著陽光一氣三個小時讀完,把其他作業早忘在了腦後。 法國19世紀出現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也流傳世界。像《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他們都透過對作品中悲劇式的描寫諷刺了社會的黑暗,這兩個作品中女主人公對個人幸福和愛情的追求一直讓後人們爭論不已。不過批判現實主義在世界上名氣最大的是巴爾扎克,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讚揚他的作品比當時社會上政治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提供的資料還要豐富,是封建制度潰滅、資產階級成長過程中的珍貴歷史文獻,它使人們對舊制度產生懷疑,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 不過巴爾扎克在寫小說的時候恐怕沒想這麼多,也沒想將自己的作品提高到哪個高度,他寫作一方面是出於樂趣,另一方面也是要賣作品還債,以便能夠維持他沾染的追求奢侈生活的惡習。到後來他基本上是為了賣錢而寫小說的,這點和雨果不一樣。雨果一生活得比較富裕,既寫小說又寫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