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國際產業的再次轉移。
中國、印度等儘管製造業發展已經登峰造極,未來的經濟增長點只能放在附加值更高的第三產業和知識產業上。但是,擁有超過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勞動力過剩嚴重,再加上嚴重的兩極分化,普通勞動者的收入並沒有跟經濟增長同步進行,或者說依然相對廉價。同時,數以千萬的人無業可就,也將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這些國家不可能像日本與亞洲四小龍一樣迅速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之列,新一輪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不會那麼快地發生。
未來二十年內的中國的產業升級,必然不是要放棄“製造中心”而升級成為“創造中心”。東部沿海地區可能會“騰籠換鳥”,但中西部地區會希望把那些製造業承接過來。或者用俗話說,就是“製造中心”和“創造中心”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人才外流與流失
“新加坡的成功仰賴於吸引外來人才的能力,因為最能吸引人才的國家,經濟就會最成功。”
——新加坡國務資政、前總理吳作棟
2008年諾貝爾獎的表述曾讓日本很受刺激,首先是南部陽一郎作為美籍日裔科學家領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日本文部科學省表示:“從國籍上說,南部現在不能算是日本國民。但考慮他賴以獲獎的科學成果是在日本國籍時期取得,因此從心理上說,我們希望將其視為日本人進行慶祝。”
日本文部科學省後來決定,在正式記載中將南部陽一郎作為美國獲獎者進行表述,同時卻堅稱“今年日本共有4人(包括南部陽一郎在內)榮獲諾貝爾獎”。可事實上,南部陽一郎雖然49歲才加入美國籍,但31歲就來到美國,科研成果也是在美國取得,科研的經費、裝置、報酬由美國提供,工作成果也服務於美國。
接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公佈,又把還沒有放棄日本籍的下村修當作美籍日裔科學家通告全世界。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一開始就把下村修的國籍寫成“美國”。人們似乎沒有疑議,因為下村修跟南部陽一郎一樣,從31歲就移民美國,此後為美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服務,就連獲獎時的例行採訪也是在其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家中進行。
這兩件事嚴重刺激了整個日本社會,這比同年華裔諾獎得主錢永健對著中國媒體否認自己是中國科學家帶給中國的刺激有過之無不及。平心而論,錢永健為美國效力無傷大雅,畢竟除了血統之外,錢永健是純粹的美國生美國長。而南部陽一郎和下村修卻本是日本人,在30多歲最年富力強的時刻去美國尋求發展。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自稱科技立國的日本,竟然無法留住本國最優秀的科學家,這無疑是種恥辱。
就連中國的新華社也報道說:“30多歲就赴美研究的下村修獲化學獎,諾貝爾獎網站一開始把他的國籍錯寫成‘美國’。日本諾獎獲得者中帶著的那一絲美國色彩,讓日本人慾說還休,並開始反思本國的人才流失現象。”
既然“硬體”沒有問題,那麼人才不迴歸祖國,自然就跟政府政策、體制文化、人文環境等“軟體”有關。或者說不是政府沒有錢,而是政府不願為科學家付出高工資。《日本經濟新聞》就發表評論指出:“美國不僅是科學研究的中心,其科學研究者的收入也比日本研究者多數十倍。此次獲獎的結果從一個側面顯出日本人才外流的問題。”
日本領軍人才“美國製造”的背後,確實是日本嚴重的“人才外流”。截至2008年,一共有16名具有日本血統的人獲過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領域有9位,但不僅僅是南部陽一郎和下村修,湯川秀樹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時成為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生理醫學獎得主利根川進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獲獎期間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日本自然科學領域一半以上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美國留學或工作過,只有益川敏英一個人不會說英語。
因此,儘管人才外流會帶來人才流失,日本卻沒有選擇的餘地。這些透過“外流深造”培養出的領軍型頂尖人才,已經是本國科學發展的主力軍,對於日本發展與崛起的作用不可替代。或者說,日本需要考慮的不是阻攔的“人才外流”,而是如何在人才流動當中避免人才流失。當然,事實上人才外流雖然頻繁,但日本的人才流失並不嚴重,並且帶來的貢獻遠大於損失,16名日本血統的諾貝爾獎得主,只有一位不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