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評估人才、激勵人才等戰略與制度緊密相關。

正如美國前總統里根所說:“我們是一個由外來移民組成的國家。我們的國力源於自己的移民傳統和我們歡迎的異鄉僑客。這一點為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所不及。”

。 想看書來

國籍?種族?血統?(1)

二戰之前,美國無論科研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沒有今天這麼強大。很顯然,那些身在世界中心的歐洲科學家們不可能對條件更為優越的本土視而不見,卻去對美國那個“新大陸”所提供的經費支援與工作收入“心嚮往之”。但是,美國對待人才的態度改變了一切。德國、義大利、後來成為戰勝國的大多數歐洲發達國家,跟今天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認為人才的出生地、國籍、種族、血統要比其才華、品德以及所能做出的貢獻更為重要,因此,許多猶太裔科學家就這樣從歐洲被“趕”了出去。美國則恰恰相反,不問血統、種族、國籍,並且主動爭取這些人才入籍。

愛因斯坦就如此評論美國二戰後科技迅猛發展的原因:“要是我們企圖把美國科學研究工作日益增長的優勢完全歸功於充足的經費,那是不公正的。專心致志,堅韌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在它的科學成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愛因斯坦自己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是德國最享有世界聲譽的科學家,剛剛大學畢業時還曾獲得瑞士國籍,但僅僅因為猶太人的血統就不見容於德國,此後輾轉於義大利、荷蘭,都無法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儘管愛因斯坦傾向於留在歐洲,最終還是選擇了此前只去做過學術訪問、卻有著“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的美國。

法國科學家朗之萬得知愛因斯坦移民美國的訊息後,就說:“這是一件大事。它的重要性就如同梵蒂岡從羅馬搬到新大陸一樣。當代物理學之父遷到了美國,現在美國成為世界物理學的中心了。”

還有更多例子,恩里科?費米是當時義大利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但是,即使他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樣的榮譽,也無法改變妻子是猶太裔所帶來的非議。因此,他也選擇了移民美國。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愛德華?特勒在1930年獲得了德國萊比錫大學物理博士學位,並於德國一所大學任教。1935年,他同樣因為猶太人的身份遭到*,不約而同地和妻子選擇一起移民美國。

後來,正是熟悉德國科研內情的愛因斯坦上書羅斯福總統,推動美國啟動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恩里科?費米則成為了“曼哈頓工程”的主要領導者之一,他在美國建立了第一座受控核反應堆,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奠定了基礎。愛德華?特勒於1941年成為了美國正式公民,1952年11月1日,他主管研製的世界第一顆氫彈在太平洋恩尼威托克島爆炸成功,由此成為美國的“氫彈之父”。

著名的例子還有美國的“電子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1929年,馮?諾依曼26歲,是德國一所大學的助教以及漢堡大學的兼職講師。但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卻向他發來一張客座教授的聘書,並承諾如果他願意留在美國定居,將增加薪金並一年以後聘為正式教授。更好的禮遇,更高的職務,更豐厚的薪水,更充足的科研條件,年輕的助教馮?諾依曼還能有什麼理由選擇德國而拒絕美國呢?

這並不是普林斯頓大學多麼善於“慧眼識珠”。馮?諾依曼很早展現出了天賦和才華,這位著名的數學家六歲就能心算做八位數的乘除法。但是,德國的學術體系更在乎資歷,能否升職不取決於他的才華與成就,而是他與上司之間的人際關係以及行政官員的評價。於是,1931年,28歲的馮?諾依曼成為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第一批終身教授。l933年,剛過而立之年的前德國大學兼職講師的馮?諾依曼又與愛因斯坦一起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6位教授之一。

國籍?種族?血統?(2)

原子彈的爆炸、氫彈的發明、現代火箭的研製、人造衛星的上天、登陸月球的實現,以及電子計算機的來臨,無一不是改變整個人類歷史、並使美國引領世界趨勢的大事件。然而,這些美國的“火箭之父”、“氫彈之父”、“電子計算機之父”們,竟然都不是美國本土人士,全是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如果這些科學家留在歐洲而非美國,並能夠得到充分的支援進行這一切工作,歐洲未來面對蘇聯的軍事威脅,會需要付出鞍前馬後的代價來讓美國人充當保護傘嗎?或者說,美國還能成為今天的超級大國嗎?

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