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清東陵埋葬著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和同治(惠陵)等五位皇帝,以及慈安(普祥峪定東陵)、慈禧(普陀峪定東陵)等十四個皇后和一百三十六個妃嬪,面積達七十八平方公里。
清朝歷史有漫長的二百六十八年。經過兩個世紀又六十八年的搜刮,統治者積累起了無盡財寶。帝后們生前窮奢極欲,死後更把大量稀世珍寶埋進了自己的墳墓,期待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金碧輝煌、美侖美奐的帝王陵,其實就是人民遭受殘酷壓榨和掠奪的證明,也是封建罪惡的集中見證。
但是,另一方面,耗費數不清的財富和人類智慧的帝王陵,也是全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極高價值,對它們的破壞和劫掠,是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歷史文化的嚴重罪行。
清東陵之所以比其他兩個陵區出名得多,不僅因為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這三位清史上名頭最大的帝后埋葬在這裡,更多是因為清東陵在民國發生了被盜掘的大案。尤其是1986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拍了一部叫《東陵大盜》的電影,詳細描述了這樁發生在1928年7月的民國大案。那時電影業可不像如今這麼蕭條,正是其神氣活現的黃金時代,一部好一點的影片往往擁有億萬觀眾,其巨大的傳播力讓民眾對此案和做案人、軍閥孫殿英耳熟能詳。
我們要問的是:這麼一個巨大寶庫,在民國亂世保護不力的情況下,孫殿英動手之前就沒別人覬覦、動手嗎?孫殿英自己對這種喪心病狂的罪行有什麼辯解、說道嗎?在孫殿英盜陵之後,還有別人朝東陵下過手嗎?
回答很明確:在孫殿英動手之前,早有人對這座寶庫躍躍欲試;孫殿英本人當然不會說:“我就是財迷心竅,所以盜墓!”他自有一番振振有辭、甚至大義凜然的辯護;而在他之後,清東陵不但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反而在1945年底遭受了一次更大的浩劫!
清朝未亡的時候,清東陵是何等森嚴、神聖之地。按清王朝規定,凡皇帝陵,保護人員設總管一員、翼長二員,驍騎校二員、章京十六員、甲兵八十名左右。這些官兵每月分成八班,每班有章京二員、甲兵十名,晝夜巡邏。到光緒朝中期,駐紮在東陵的八旗兵總兵力達一千一百多名。
除此之外,設在馬蘭關的綠營是專門保護東陵陵區安全的軍隊。雍正元年下轄三個營,隨著陵寢的不斷增建,到嘉慶五年,馬蘭鎮已下轄八個營,人數由原來的六百名擴充套件到一千餘名,到光緒九年,人數猛增至三千一百五十七名。
除了紫禁城,皇家陵區可稱得上是第一禁區,許多保護皇陵的法令、規定,都明文載入《大清律》中,如法令中有“車馬過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杖一百”;“如延燒殿宇牆垣,為首擬絞監候,為從杖一百,流三千里”、“樹株關係山陵蔭護,盜砍與取土、取石、開窯、放火者,俱于山陵有傷,亦大不敬也。不論監守常人,為首者斬,為從者充軍”。敢對皇陵“大不敬”或者破壞,懲處極其殘酷。
在這樣嚴密的護衛下,直到溥儀退位、清朝滅亡之時,整個東陵區儘管也有小範圍的失火、砍伐、偷盜等現象,但要想鑽到墓裡去劈開棺材偷寶貝,是痴人說夢之事。
清帝退位之後,根據優待條件中的有關條款,清東陵的護陵人員、機構仍然承襲清制。屬於“皇族私產”的清東陵,按照“一體保護”的規定,設有護陵大臣,駐守著八旗陵戶,宗人府、禮工部等機構分別繼續承擔陵區的各項事務。
然而清朝已垮,昔日的神聖禁地再也難維持那份尊嚴。按退位優待條件,民國政府每年撥發白銀四百萬兩供清室支配,但由於民國政府的拖欠,以及溥儀小朝廷的揮霍,用於東陵各機構人員的俸銀俸米首先減半支付。
勉強維持到1914年,守陵人員以薪餉無著、急需解決旗民生活困難為由,推舉護陵大臣報請溥儀准予開墾陵區土地,用以維持生計;此後,對東陵土地和林木的破壞逐漸升級。1921年,直隸省當局直接插手盜伐陵區樹木,建立了所謂“東荒墾植局”,東陵界內的土地及樹木開始受到大規模的毀壞。
在短短十餘年中,東陵區原前圈、後龍的“儀樹”和“海樹”被盜伐一空,當年群松蒼翠的萬頃青山,到1928年已變成濯濯荒山,東陵環境遭到了空前摧殘。
更為嚴重的是,在把持北洋政府的張作霖奉軍潰敗、北伐軍到來之時,東陵處於無人過問管理的真空狀態。東陵的地面建築被各路軍閥和當地土匪盜劫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