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穆宗陳皇后,和神宗(萬曆)生母李皇后對張居正的充分信任。宣宗朝的張太后,孫皇后等。
李:朱元璋的祖宗家法裡面有一條,就是不許皇太子和功臣貴戚聯姻,大約是汲取了歷史上外戚專權亂政的教訓吧。因此,大明的皇后大多出自平民或農民家庭。這些清白人家的女孩子,一旦成為母儀天下或以天下養的皇后、皇太后的話,若說她們會對萬分複雜詭異的帝國政治具有洞察或者操控能力,顯然是成問題的。何況朱元璋的另外一項祖宗家法就是嚴禁後宮干政。因此,當她們年幼的孩子成了皇帝之後,她們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當然就是選一個或幾個大臣信任之。情形大抵如此。
劉:王朝晚年無子現象。有明一代晚期,先是武宗無子嗣,亦無同父兄弟,只好由堂弟繼位承統;天啟七年,熹宗病逝,無子,由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清代晚期的例子?
李:曾經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事實上,說中國曆朝歷代皇帝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在生殖上都是如此,或許是可以成立的。這可能是特別有趣的一個政治文化人類學選題。若說有明一代特別嚴重,則就是可以推敲的了。
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沒有子嗣是事實。這可能與他大婚一年就搬出大內住進豹房,從此不再與宮中妃嬪同居,一心一意地和那些莫名其妙的女子廝混有關。天啟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則是有兒女的,其中至少有兩個兒子,只是後來夭折了而已。有史家認為,是魏忠賢在其中搗鬼所致。清代晚期除宣統外,同治、光緒兩代皇帝的絕後,則大約是和慈禧太后有關。
此外,沒有證據能夠支援明清兩代皇家子孫與前朝比較特別退化這個說法。這一說辭之所以特別盛行,我想可能和離今天更近有關。
中國歷史寫作的變化(14)
在深宮中的脂粉膏粱和太監堆兒裡生長,可能會導致皇家子孫的退化吧。從統計學意義上判斷,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朝代皇家子孫繁衍的數量的確是呈衰減狀態的。其中,情況不盡相同。比如,東漢末年那一連串兒“小蘿蔔頭兒”皇帝,顯然就和激烈的###相關。
劉:士人的問題。明末,復社的成立,支援東林黨人。雖有公正一面,但多用心於黨爭,荒廢政務。
李:這個問題談論起來實在太繁雜,今後,如果資料收集得足夠的話,我可能會專門就此寫一本書,此次,恕不作答,如何?
劉:嘉靖朝的“議大禮”之爭,實在像是明代中期政治轉向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性事件。由於朱厚驄的詭異行為和決定,將明代本已千瘡百孔的政治,引向恐怖的深淵。張璁的當道、得勢,便是再好不過的明證。
李:這是一個在史學界頗有爭議的話題。僅就張璁其人,就有不止一種說辭。詳細展開,需要特別多資料徵引工作和禮儀制度方面的敘述,而且講起來必定是特別枯燥乏味。故也請放在以後再說或者不說?
劉:問題我們已談了很多,永遠不可能談完。我建議還是回過頭來說說作品和你的創作,以及你本人吧。上次在作品討論會上,不止一個人也包括我,批評了你的作品中有“水分”,建議“擠水”,吳思較客氣,說擠掉3%,劉東華激進一點兒,說15%,我呢,傾向居中,10%左右。聽編輯說,作品發表前,你自己已擠過水幾遍,但終於擠累了。到今天為止,作品上市有快三個月了,肯定也聽了不少意見,要是讓你現在對作品下刀子,你準備砍掉多少?
李:若從我收到的近一千封讀者來信這個層面考察,對第一本即寫大宋的那一本,認同的比例幾乎是一面倒,大約頂多有十幾封信是質疑或不贊同。對第二本即“明王朝紀事”的反應,則分成了旗幟鮮明的兩種看法:一種是認同,甚至認為比第一本更好、更成熟,至少是不比第一本差很多;第二種則不認同,有的認為作者的議論太多,有的認為邏輯關係不清,總之是不像第一本讀起來那麼過癮。
要是現在讓我重寫的話,我可能會這樣寫:開國——治國——亡國這麼一個三步曲式,突出皇家與士大夫這個主線。其中,朱元璋和張居正的部分會剪去一些枝杈,加大崇禎皇帝那一部分。這樣,總體篇幅可能會增加,但問題也許能夠談得更透一些。另外一個寫法,就是將皇家完全作為背景,只寫從夏言到張居正這五個首輔大學士之間的關係,本身已經有了足夠精彩的各種要素,就看寫作時的臨場發揮了。
劉:從你此前談過的經歷中,看不出後來走向歷史寫作生活的軌跡。你也說過黃仁宇對你的影響,與吳思的“叫板”等等,但歷史寫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