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創新,就必須要明白細節的重要性,明白持續改善的道理。
許多企業的領導在尋求創新時,不管在技術還是在管理層面,總習慣於貪大求全,很少有“於細微處見精神”的細心和耐心。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在談到創新時說:“創新不等於高新,創新存在於企業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海爾集團在細節上創新的案例可謂數不勝數,公司內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小發明和小創造每年就有幾十項之多,如“雲燕鏡子”、“曉玲扳手”、“啟明焊槍”、“秀鳳衝頭”等等。並且這些創新已在企業的生產、技術等領域發揮出越來越明顯的推動作用。
日本豐田公司的經驗也證明,透過細節的創新可以達到對整個企業的持續改善,從而獲得巨大的成效。雖然每一個細節看上去都很小,但是這兒一個小變化,那兒一個小改進,則可以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更好的產品或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整個日本企業最大的發明和創造並不突出,突出的是在別人的基礎上一點一滴的改造、改善、改良的能力。如果說創新是一種“質變”,那麼這種“質變”就必然要經過“量變”的積累過程,才自然會達成大的變革。而這種量變的積累過程,就是一種在平凡的細節中創造不平凡的自然而然的過程。
細節對於個人的創新來說,更是如此。
我們都知道,人們可能每天都在重複地做著相同的工作,重複單調地過著相同的日子,但人的生活必然是原創,因為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有了一維性的時間的作用,使我們無法像科學實驗那樣重複地進行我們的體驗。比如,我們現在可做兒時的遊戲,但無論如何也體驗不出兒時那種快樂的感覺了。這就是說,無論你是單調、無聊地過著重複的日子,還是充滿激情地過著創新的日子,時間都會在你的人生軌道上留下痕跡,只不過其結果不同罷了。我們都在創造自己的生活,那種以創新的精神進行生活的人,就有可能創造出令自己或者令世人為之驕傲的成就;而那種一味單調地重複地過日子的人,可能是在累積自己日後才能感覺到的遺憾和悔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見《禮記·大學》。大意是: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據說這是商朝的建立者湯刻在浴具上的銘文,旨在激勵自己不斷創新,每天都有所作為。中國是一個儒家文化佔主流的社會,儒家思想中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記取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有了這樣的一種境界和人生態度,我們就會在人生的單調與重複中,在人生的每一個細節和每一件小事中進行創新。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教女兒如何燒羊腿。她向女兒講明瞭要用哪些調料,諸如大蒜、歐芹和其他香料,然後她拿出烤盤把羊腿放在臺端開始切。可是要切開,並不容易。
女兒問:“媽媽,為什麼你要把羊腿切開?”
母親停了下來,看看羊腿,然後看著女兒的眼睛說:“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你外婆就是這樣教我的。”
女兒說:“我們給外婆打個電話。”
五、細節與創新(2)
很快,外婆的電話接通了。
女兒說:“外婆,媽媽正在教我怎樣燒羊腿,而我有個問題:為什麼要將羊腿切開?”
外婆大笑道:“喔,因為我們原來用的烤盤不夠大!”在母親的意識中,一直認為羊腿非切開烤不可。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也看出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或者說思維習慣,是會嚴重影響我們進行創新的。
創新必然是創造或者增加價值,提高效率。不知道國家設立的發明獎是否有創造或增加價值、提高效率的指向性要求,我想應該是有的。作為把創新當作生存條件的理性組織來講,任何一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最少要高於現狀。只有個體在更高目標的吸引下的持續不斷的努力,才可以保證我們不斷地在每一個細節上進行創新,從而不斷地保持組織的生命力。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行之有效的創新在一開始可能並不起眼。”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往往會造就創新的靈感,從而能讓一件簡單的事物產生一次超常規的突破。德魯克認為,創新不是那種浮誇的東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體的事。企業要真正達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就必須做好“成也細節,敗也細節”的思想準備。如果沒有細節上的功夫,沒有系統上的支援,所謂的創新只能是一句空話。創新不一定是“以大為美”,但絕不能忽略企業活動中既不相同又相互關聯的每一個細節。細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