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倡封建的“武士道”精神,宣揚軍人精神的根本在於“忠誠”、“勇敢”、“服從”。1881年建立了憲兵制度,1882年又以天皇名義釋出《軍人敕諭》,再度重申軍人應絕對遵守“武士道”的忠節、“武勇”、“禮儀”等。
綜觀近百年日本圖強之路,概括地說,日本的成功之處表現在各個方面:在維護國家獨立自主方面,明治政府透過艱苦的修改條約談判和不懈的鬥爭,終於廢除了與西方列強簽訂的全部不平等條約,發展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強國。在經濟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獲得巨大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實現了工業化,農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逐漸實現了現代化。在政治方面,1889年就已開始建立近代代議制度,頒佈了明治憲法,也曾有過自由民權運動、大正民主運動和昭和民主運動三次民主高潮的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制定了新憲法,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在思想啟蒙方面,明治初期即開展了啟蒙運動,經過文明開化,大學西方,取得了很大成績。在文化教育方面,經過明治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日本民間的長期努力,較早較快地普及了國民小學教育,對推進現代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二、日本圖強成功的經驗(1)
日本正是透過明治維新的成功,迅速發展為世界級的強國。日本圖強成功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
第一,推翻幕府封建統治後,掌握政權的明治政府提出了明確的圖強總綱領、總目標。這就是明治天皇於1868年4月6日釋出的《宣揚國威宸翰》(御筆信)所提出的“雄飛海外論”:“開拓萬里波濤,宣佈國威於四方”,1871年7月在《廢藩置縣詔書》中概括為要建成“與各國對峙”的強大國家。這是在明治維新伊始就確定的國家總綱領和最高目標。為達此目的,明治天皇在1868年4月6日,率領群臣百官、諸侯到京都的紫宸殿,向天神地祇、列祖列宗宣誓。其誓言即著名的“五條誓約”:“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綸;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須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舊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對日本圖強總目標和五條誓約,我們有很多批評它的理由,但是應該看到恰恰是這些,明確提出和制定了日本發展的奮鬥目標和大政方針,這個方針值得我們現在很好地理解。它洋溢著積極進取的精神和迎接對應西方列強侵略和挑戰的一種勃勃的生機。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的總政策和大的出發點,沒有這樣一個總的能夠動員、籠絡住全體日本人(上下,君民,原來舊的一些公卿和新的農工商人員)的口號、信念和方針、政策,那是很難動員日本全民族一起來為之努力奮鬥的,也不大可能會實現其強國之夢的。而且也應該承認,“海外雄飛論”、“與各國對峙”的國家發展總目標和基本國策,在當時具有捍衛國家主權和獨立,擺脫面臨西方列強侵略所造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以躋身世界強國的某些合理性、正當性。而作為明治維新總方針和政治綱領的“五條誓約”,則不僅提出了內政建設的方針,也明確了與國際接軌,對外開放的大方向。在當時,也具有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改革封建歸制;開國進取,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積極意義。
第二,日本明治政府制定和貫徹執行了其基本國策、大政方針和具體政策及持續進行一系列改革,而以改革促發展是可取的、正確的。“三大政策”及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改革,雖然這些也都存在不少問題,但基本上是切實的,是符合日本國情的。明治政府抓緊進行了持續達二十多年的各項改革;對外堅持開國進取,面向世界,努力學習和引進西方的各項先進科學技術,並經過吸收、消化,使之日本化。雖曾遭受許多挫折,卻能及時總結、改正。如曾在1868至19世紀80年代“文明開化”時期,一時間提倡“全盤歐化”,完全否定和排斥日本優秀的文化傳統,19世紀80年代的“鹿鳴館時代”就是極端“歐化”的典型,但不到20年,歐化風潮就基本平息,代之而起的是日本民族主義和國粹主義之風大盛,一時開展了儲存國粹運動。這種歐化與復古迴歸的交替,在日本曾多次進行。又如,進行農業改革時,盲目引進、購置各種西方大型農機具,大搞大農經濟,結果在少平原多丘陵的日本基本行不通。但日本很快仿製了適合日本小塊耕地的各種小型農機具,並總結了日本老農的豐富經驗,制訂成《明治農法》,組織培訓,在全國推廣,從而使日本農業在19世紀末達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