耷拉腦袋地拒絕了,在陌生人面前,“蔫兒”是趙本山的一種保護色。混熟之後,你就會發現,他的每一句話都像小品裡的臺詞。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章 農民本色趙本山(3)
儘管趙本山以一身標誌性的趙氏小帽和過時了的中山裝將豬腰子臉和鞋拔子臉,將東北人特有的幽默捧給大家;儘管一些學者以一貫的尖銳和激烈的筆調將他定位為一個惡俗文化的傳播者;儘管有記者撰文指出他的小品《賣柺》有抄襲法國作家儒勒?羅曼的喜劇作品《科諾克醫生》之嫌,作為中國小品的代言人,趙本山這個“老蔫”總能透過誇張的形體語言和一口東北腔,讓你記住他那張獨特的臉,將部分人嗤之以鼻的東北文化傳播出去。所以,在東北人的眼中,趙本山無疑是個真正的平民藝術大師。
儘管在某些大師的眼中,這些取源於生活又遠遠高於生活、散發出老百姓辛酸笑聲的大眾藝術,要比那些囿於小圈子裡的精英文化和陽春白雪更媚俗,但是,沒有什麼文藝作品比趙氏小品更能博得大眾的認同。
從《牛大叔提幹》(1995年)中的“扯蛋”到《三鞭子》(1996年)中的毛驢車;從《紅高粱模特隊》(1997年)中的小辣椒到《昨天 今天 明天》(1999年)中的“薅羊毛織坎肩”;從《賣柺》(2001年)中的“拐了,拐了,賣了,賣了,拐賣了”到《賣車》(2002年)中的經典語言,大多數東北人最津津樂道的還是“被提幹的牛大叔”。當全副武裝、身穿中山裝、頭戴小帽的“牛大叔”為了給村裡小學裝扇玻璃窗跑到鄉里要錢時,竟被人拉上酒桌冒充“馬經理”陪客人吃飯,沒要到錢不說,還從盤子裡提撈出一串珍貴的甲魚蛋:“一頓飯吃農民的一年糧,這不是扯蛋(淡)嘛。”——這話說得令人叫絕!
趙本山幸而成為趙本山,除了央視春晚這個大舞臺外,最重要的,是他總以農民作為創作原型,從而贏得了億萬農村觀眾的喜愛。他演不了官員、城市白領和知識分子,他的角色永遠是農民,永遠是普通人,哪怕是那個當了老闆的“劉老根”,也脫離不了小人物的本色。
和那些盤踞在北京的御用“喜劇”演員不一樣,他是真正來自民間的,腦子裡裝滿了各路農村人物。這些才華,在他後來轉向電視劇拍攝、表現當代鄉村生活時,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了解他們的口頭禪,熟悉他們的喜怒哀樂,洞悉他們的思維習慣。他們的淳樸厚道,對外部文明的拘謹、不信任,甚至是狡黠、小聰明和小心眼,趙本山都知道。這毫不奇怪,在很長時間裡他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可他有一種天賦,能脫離他熟悉的鄉村場景,透過抽象和塑造典型形象,提煉、加工,然後以喜劇形式呈現在七尺舞臺上。
除了農民群體,趙本山還贏得了城鄉更廣闊的俗世民眾的喜愛。他的小品和影視劇中的小人物系列,那些有著一整套民間生存智慧、善於自我解嘲的普通人,那些為生活所累卻還沒喪失希望、煩惱中帶著淚水和笑容的生活片段,其實正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寫照。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章 趙本山“賣臉”(1)
這一章,我們重點講述趙本山作為演藝明星的一些從商之道。與其他明星相比,趙本山一開始就顯示出了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即便是在明星經商最常見的三板斧:“走穴”、辦學和廣告代言上,也比同行們更加長袖善舞。
比起其他明星,趙本山更知道“賣”他這張老臉,更知道如何把注意力轉換為生產力。從一開始,趙本山在生意場上就比他的同行想得更遠、更深、更通透。至少在觀念上,趙本山屬於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的傑出者。
一句話,即便同樣是“賣臉”,趙本山也與眾不同。
拒絕“走穴”,趙本山當起煤老闆
最初,除了藝術門類和藝術造詣不同,趙本山和其他明星並沒有太多的高下之分。隨著他的走紅,也陸續有節目組邀請他去各地“走穴”演小品。
“走穴”原是相聲界用語,清末民初時相聲演員所在表演場地被稱為“*”,而到其他地方的*表演就被稱為“走穴”。改革開放初期,“走穴”一詞被用於演藝界人士在國家體制之外進行演出,又被稱為“走學”或“私演私分”。
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走穴”在演藝界是一種特有的現象,特別在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還沒有以官方的身份佔領市場,地方電視臺娛樂節目相對匱乏的時期,組織演藝明星到各地“走穴”是條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