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有個‘本’字,沒忘根本。”崔凱對趙本山的評價雖有些言過其實,但也相差不遠。

吃百家飯長大的小山子

有報道說趙本山在6歲那年成了孤兒,其實趙本山只是在那一年失去了母親,而他的父親則選擇了新的生活。少年趙本山也許是為了自力更生,也許只是為了逃避學業,選擇跟隨盲二叔開始了民間藝人的流浪生涯。

年幼時的趙本山飽受飢餓滋味,以致有次過年吃餃子吃到撐得直不起腰來。在這種生活狀態下,他學會了左右逢源,學會了如何討人喜歡。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趙本山稱自己是農民出身,差點就要飯,自然也談不上什麼野心。

雖然沒有要飯,但據趙本山自己的描述,他兒時的生活和要飯相差無幾。當自己沒有衣服穿的時候,村裡就有人給他做了兩件棉衣。用趙本山的話說,他是一個在寒冷的世界裡感受到了最深厚溫暖的人,這樣的趙本山才能溫暖別人。

趙本山說自己是強活過來的人,是在別人的照顧下長大的。現在他每年回家上墳時都給鄉親們發錢。他在幫助別人時有一種心理,就像在彌補過錯一樣彌補自己的感情。

第四章 農民本色趙本山(2)

這種年輕的記憶,也造成了趙本山對家鄉父老鄉親的態度。趙本山如今已經是中國一腕了,他就是中國的“關東大先生”。見趙大叔一面那還不得跟楊麗娟見劉德華一樣那麼難?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經常找趙本山的不少就是他的農民朋友。用趙本山的話說,他一直在“管”。比如有鄉親生病,需要好幾萬塊錢,醫院裡不交錢就看不了,命在旦夕,怎能不管?這時趙本山總是毫不猶豫地把錢送去。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每年都會發生幾起這樣的事情。

趙本山很累,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不是為自己活著。這種覺悟在中國的藝人中間很難找。還是趙本山的小姨子於月仙瞭解姐夫,於月仙告訴記者,拍《鄉村愛情》的時候,趙本山對周圍接觸的人和事都掛在心上的那股認真勁兒,讓大家明白一個演員要成功,能力和品德一樣重要。“他對演員要求很高,覺得你能完成這個角色才讓你演。你的業務能力夠了,道德水準也得夠。他講究做人,經常跟演員們講要有職業道德,比如出名了,不要驕傲,要謙虛、低調。”於月仙說。

趙本山是現在唯一一個成了大腕後仍以自己是農民出身而自豪的人。他喜歡在拍戲的間隙去跟農村人聊天嘮嗑,甚至“替人家操心家事”,聽說孩子因為學費不夠而輟學,第二天就讓人把錢送過去了。

成名後的趙本山還是會經常回老家,坐在農村的炕頭上,跟老鄰居們聊天,替他們“操心”。於月仙說:“我想他能有今天的藝術成就,是因為他的生活底蘊厚,他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脫離群眾。”實際上,趙本山依舊是一個農民。想想從農村走出來的人都在拼命“清洗”自己的一身泥土味,而說到以前的苦日子,趙本山卻認為這恰恰是他一生中難得的財富。苦難能讓人學會忍耐、學會生存、學會理智、學會拼搏。所以,他非常留戀那段苦日子,也留戀那些鄉親們,留戀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這也是東北人的性格吧。

除了農民和小人物,其他什麼都不會演

無論在哪兒,只要趙本山一出現,就會吸引一大批圍觀者。觀眾總忍不住會笑出聲來,“那不是趙本山嗎?瞅著比電視上年輕。他以前跟咱一樣,也是農民。”

圍觀者的話裡沒有一絲見外的語氣,像是在說自家的兄弟或鄰居,無怪乎趙本山說自己是“雙腳插在泥土裡的演員”,他將農民形象演得惟妙惟肖,他“代表的是中國農民”。

每一個趙本山身邊的人都有成為演員的可能,哪怕是圍觀者。需要群眾演員時,他從不像別的導演那樣深思熟慮、反覆推敲,往往是環視一圈後,看著外形符合劇情的,一拍腦門,就是他了。趙本山的能耐是可以讓任何一個人毫無負擔地走到鏡頭前自如地表演。每場戲開拍前,他都會對演員們交代一句:“要生活啊。”

作為導演的趙本山每天都是先看監視器,待燈光、佈景一切妥當之後換上戲服,變身主角馬大帥,戲演完了又馬上坐到監視器前看回放,經常邊看邊哈哈大笑。趙本山說自己“是一個很會在生活中給自己找快樂的人”。回放看過後,他就會長舒一口氣往椅子後一靠,摘下帽子滿意地摸摸腦袋。

旁邊多少人圍觀無所謂,只要一有陌生人上前搭腔,趙本山會立馬收起笑容,警惕地看著來者。在拍攝現場,各路記者試圖上前採訪,都被他蔫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