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和嚴先生商量了,等我們跟萬明寺的主持打過招呼了,再陪您過來上香。”又道。“不是我現在到了京都進了英國公府人變得講究了。而是您今時不同往昔。受不得這累。”
竇昭微微地笑,道:“要不,我們就在萬明寺旁邊找個清靜的地方坐坐吧!我正好有事讓你去打聽。”
段公義就吩咐轎伕把轎子停在了路邊。派了個人去打前站,尋了個離萬明寺還有兩條街的小茶館,把竇昭安置在了小茶館的雅間。
竇昭道:“有戶姓黎的人家,一個寡母帶著個兒子閨女住在這附近的二條衚衕,十七年前搬走了,你去幫我打聽打聽,看有沒有老鄰居知道他們搬到什麼地方去了?若是有人問起,你就說是遠親來投靠,切莫引起別人的注意。”
黎家自前朝就在這裡居住,就算是搬走了,那些老鄰居也不可能斷得那麼幹淨。當初風聲緊,他們可能不好聯絡老鄰居,可如今事情已經過去十幾年了,說不定有些老鄰居知道他們的去向也不一定。
段公義有狐疑,但什麼也沒有問,應聲而去。
竇昭就坐在茶館的二樓竹簾後面打量四周的人群。
難怪當年宋宜春會把金屋設在這萬明寺附近,這裡有條專賣胭脂花粉的夾街,人來人往,而且以女人居多,加上萬明寺常有女香客來拜佛,離黎家也近,不管是宋宜春還是黎窕娘在這裡進出都不會太惹人注意。
她坐下來喝了兩盅茶,段公義折了回來。
他的表情有些訕然,道:“鄰居說自從黎家的女兒暴病身亡之後,黎家就賣了祖屋搬走了。我問搬到了哪裡,誰也不知道。倒是現在住在黎家祖屋的那戶人家,對黎家好像很瞭解似的,問了我很多話,我眼看著要漏餡了,只好落荒而逃。”他紅著臉道,“夫人,對不住,沒把你交待的事辦好。”
竇昭有些驚訝,道:“你可打聽清楚現在住在黎家祖屋的是什麼人?”
“問了。”段公義道,“說是黎家多年的老鄰居,見他們家賣得便宜,就買了下來。還說,頭兩年也有人上門打聽黎家來著,沒想到過了十幾年,又有人上門打聽黎家。”
竇昭一愣,道:“那你可曾問是什麼人上門打聽黎家?”
“我問了。”段公義不好意地道,“可那戶人家對我起了疑心,說黎母就是京城人士,哪裡有遠在河北的親戚……我沒敢繼續往下問。”
看樣子這種事還得專業的人士來幹!
竇昭笑著安撫了他兩句,有些失望地打道回府。
只是好剛踏進門,就有小廝來稟:“錦衣衛的陳大人派了媳婦子來給您送端午節禮,那媳婦子正等著門外,想進來給您問個安,您看是見還是不見?”
人家好歹給自己找了兩個身手不俗的丫鬟,這點面子還是要給的。
竇昭笑道:“那就讓她進來吧!”
小廝笑著稱“是”,轉身領了人進來。
也不過是代陳嘉給她磕兩個頭,說幾句喜慶的話。
竇昭見那媳婦子相貌周正,舉止進退有度,說話有禮有節,是個十分穩妥之人,心中生出幾分好感來,讓人打賞了那媳婦子兩個上等的封紅。
第三百九十四章 端午
陳嘉新買進來的這個媳婦子當家的叫姚二,夫妻倆都是南邊人,原在一大戶人家的世僕,後來那大戶人家犯了事,這些婦僕受了牽連被髮賣,正巧陳嘉託了錦衣衛的同僚幫著尋幾個可靠的僕婦,那邊的錦衣衛為了巴結他,就買了這一家子孝敬他。他見這婦人辦事很有章法又穩當,就讓她管了自己內院的事,陶二則在大門當值,兩個兒子一個跟著父親做事,一個在外院掃院子,倒是最小的女兒跟著母親在內院做了個管花草的小丫鬟。
陶二家的是第一次到英國公府走動,來前陳嘉曾反覆地叮囑過她,讓她知道了英國公府對陳嘉的重要性,一路上她心裡都是忐忑不安,待見了英國公府門前一溜送節禮的黑漆平頭馬車,心裡就更是打鼓了,沒想到陳嘉在英國公府有這樣的體面,英國公世子夫人不僅親自見了她,還賞了她上等的封紅,她的一顆心終於落了地。
回去的時候跟陳嘉說起,不由得就帶了三分喜色。
陳嘉也有些意外。
英國公府可不是你來送禮就放你進去的,沒有三品的官身,門房看都不看你一眼,他如今不過是個正四品,要不是走了世子夫人這條路子,哪有他站的地方?派去的婦怎麼可能得見得到竇夫人!
他想著這走動還要再密切些才好。
第二天就提了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