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泰州水災,適逢梅蘭芳在南京演出,“泰州同鄉會”推薦凌文淵等二人邀請梅蘭芳回鄉賑災義演。梅蘭芳因上海有演出合同,無法應允,但當即捐出三千元大洋助濟泰州災民。1946年,梅蘭芳曾在上海的“泰州同鄉會”上籤下自己的名字。

解放前,泰州就有《望江南》詞寫到梅蘭芳:“吳陵好,絕技柳梅雙。檀板難消南渡恨,歌衫未卸北平裝。一例管興亡。”是說泰州一地產生了柳敬亭、梅蘭芳兩位藝術大師,他們雖不同時代,但都以自己的演出,關注著國家的興亡。

1956年3月,梅蘭芳在南京收到泰州堂兄梅秀冬的信,希望梅蘭芳回鄉看看。梅蘭芳毅然改變行程,率妻子福芝芳、小兒子葆玖,以及劇團的一些人,乘上了開往泰州的汽車。

2,泰州尋根,終圓心願

小城泰州,萬人空巷,都湧到街道上去迎接和瞻望梅蘭芳,梅蘭芳飽含熱淚,讓車子開得慢一些,他將身子探出窗外,向父老鄉親招手致意。

梅秀冬拿出梅氏家譜,梅巧玲的曾祖梅世賢,住泰州東郊鮑家壩薛家莊。梅世賢之子梅萬春,在泰州城裡吳家雕鋪學習雕刻,後在石人頭巷開過雕刻鋪。梅萬春有四子:天根、天桂、天材、天富。梅天材繼承父業,以雕刻木人、佛像為生。道光十年至咸豐十年(1830…1860),蘇北頻遭水災,梅天材貧病去世,葬於泰州斜橋馬家汪梅氏祖塋。梅天材妻顏氏率三子逃荒江南,隻身而回,窮餓而死,說到長子巧玲賣給人家,至於另外二子,則語焉不詳,或後人失記。

梅秀冬祖父是梅天富之子,與梅巧玲為堂兄弟,則梅秀冬與梅蘭芳為第三代堂兄弟。梅蘭芳遂拉著梅秀冬的手稱“大哥”,讓葆玖喊“大爺”。

梅秀冬遂領著梅蘭芳及其家人、同事,到梅家祖墳敬獻花圈,行祭祖之禮。

泰州當時只有容納一千人的小劇場,梅蘭芳毅然說,“我們這些在舊社會被稱為‘戲子’的人,解放後受到黨的重視和培養,成為人民演員,社會地位大為提高。作為人民演員,決不能脫離人民,要堅持為人民、為工農兵演出,不管是到小城市,還是到工廠、農村、軍營,都要樂意去,認真演。”一番話,一片赤誠,感人至深。

在泰州演出,梅蘭芳主動提出降低票價,後來還加演一場,一共六場演出。在義演中,梅蘭芳從不拿自己的份兒,扣除劇團的收入之後,就用於捐贈。這次在家鄉演出,也是這樣處理的。

梅蘭芳無意中聽說有位白髮老人排了幾次隊,都沒有買到票,就特地委託劇場找到這位老人、安排了座位。

有一天在回招待所途中,來觀望的人堵塞了道路,梅蘭芳讓車子停下來,下了車,和鄉親們握手。一位老太太說我跑了多少趟,都沒有看到梅蘭芳。梅蘭芳說,我就是梅蘭芳,你就仔仔細細看吧。四周的人們笑了起來,熱烈鼓掌。

兩年後的初秋,梅秀冬來到北京,梅蘭芳將他珍藏多年的祖父梅巧玲畫像給了梅秀冬,讓他帶回家鄉泰州。五年以後,梅蘭芳離開了人世。人們說,他無愧地下的祖先,他沒有任何遺憾了。

1984年以來,隨著“泰州梅蘭芳劇院”、“泰州梅蘭芳公園”、“泰州梅蘭芳史料陳列館”的建成,泰州的“紀梅”活動年年興盛,在梅蘭芳誕辰90週年、100週年、110週年之際的活動更為隆重。國家主席李先念兩次為“梅史館”題寫館名。1992年,*總書記來到“梅史館”,並題詞:“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振興京劇藝術”。1993年,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來到“梅史館”,作《踏莎行》詞一首,有“梅郎合受千秋供”之句,尤令人感動。彭衝、李鐵映、谷牧、費孝通、胡繩等高層領導與著名人士也先後來到“梅史館”並留下墨寶。泰州成立了“梅蘭芳研究會”,開展了大量活動,印行多種“紀梅”書籍,創辦《梅蘭芳》雜誌等報刊,在海內外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3,大師謝世,長眠萬花

梅蘭芳藝德高尚,抱病不誤演出之事常有,解放後年歲漸高,工作又忙,發生心口隱痛。1961年5月31日,他還為中科院的科學家們演出《穆桂英掛帥》,不久就因心絞痛住院,8月4日,周總理到醫院探望,為他把脈,勸他安心休息,但梅蘭芳掛念的是建黨四十週年的演出,還有新疆鐵路的慶典活動,心裡很急。周總理對他一再安慰。三天後,8月8日凌晨4時45分,梅蘭芳因心臟病搶救無效去世,享年六十七歲。

周總理任“梅蘭芳治喪委員會主任”,決定將過去為孫中山先生準備而未用的一口楠木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