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讓梅家買去,以安葬梅蘭芳。

梅蘭芳被安葬在北京香山的萬花山上,這是他生前喜愛的地方。周總理指示,“梅蘭芳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不僅僅是屬於中國的,應該說,他是屬於世界的。我們不但為他修個像樣的墳墓,邊上還要蓋一幢紀念梅蘭芳的展覽館。把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和功績展示出來,讓後輩們都知道,讓國際友人和藝術家們也來瞻仰和緬懷這位屬於全世界的偉大藝術家。”

結束語

梅蘭芳大師離開我們快五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常留人間,他的光輝藝術香飄四海,他的高尚品德萬世流芳。梅蘭芳史料陳列館建成二十多年以來,眾多中外遊客前來瞻仰,感受大師、瞭解大師,也留下了對梅蘭芳家鄉的美好祝福。讓我們用梅蘭芳的一句話來做為這個展覽的結束語:

為著人民,為著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出我們的一切!

主要參考書:

李伶伶《梅蘭芳全傳》

徐城北《梅蘭芳藝術譚》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

說說孔乙己

一,書生與生財

傳統書生,走出來一副清高而迂腐模樣,似乎不大考慮怎樣生財之事。這情況,文學表現甚多,典型如魯迅筆下孔乙己,如果他把那讀書功夫的百分之一用於生財之道,他的境況也就會兩樣,不至最後在窮困中死去。那時,窮困中死去的人很多,但孔乙己有學問,未為社會所用,不免令人格外惋惜。在這無聲息的毀滅中,有值得深長思之的內容,魯迅拿來做了小說。《儒林外史》裡的范進,正好相反,他中舉了,一世衣食,也就不愁。才中舉,就有人送銀子、送房子給他,好比投資,圖的是日後有權力的加倍的回報。

傳統書生不是不懂人生在世,需要有滿足個人生活的最起碼的財富。只是他認為如果把精神力氣,用於生財,未免不合算。這不合算,倒不是為自己考慮,而似乎是為社會考慮的,因為社會不光需要人能為自己生財,更需要人能為國家社會生財,為國家社會建功立業。但並非每個書生都能得遂這種大志,或因為學問才能不過關,不堪為國家用,或因為那個仕途,成了高高在上的事物,他總是擠不上去。既然如此,轉而從事某種其它職業就是了,但書生往往不肯這樣,寧可窮餓,也還是執著地做個書生,不肯脫掉他的破舊的長衫,因為這成了高於常人的標誌,或者說,簡直就是候補官僚的標誌。但你的長衫畢竟是破的,常人還不能按你想象中的未來高看你,於是就有了孔乙己這樣的典型。無疑,這應當由“學而優則仕”負責,它把這條路指得太死了;但如果且不談“學”的內容,而單說“學而優則仕”這話,那就不能算全錯,因為“學而優”的人,比起“學而劣”的人,當然應該為國家首選。問題大約在於“學而優則仕”的後面,缺少著“行行出狀元”,所以那意思不完整,造成了孔乙己堅持穿破長衫的悲劇。孔夫子先前就做過各種“鄙事”,沒啥不能做的,但他以後是再也不肯做了,原因呢,他要讓天下“克己復禮”,回到“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之世去,志向甚大,小不下來了,成了後世儒生們的榜樣。

經查閱,儒學並不反對“生財”,而是認為社會國家個人都需要財富。但它並不指導個人如何生財,它著重探討社會國家的生財大道,這就是:一,務本節用。生產財富的人要多,消耗財富的人要少,要來得快,去得合理。朱熹引呂氏解釋此意:國無遊民,則生財者眾;朝無幸位,則消耗者寡;不奪農時,財來之較快;量入為出,財去之合理。二,貫徹仁義。上好仁,則下好義,有仁有義,則有始有終。“不仁者以身發財”,上面這樣不仁,下面就會不義,府庫之財就會非法流失。

這就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一番為國生財、理財的道理,不能算全不對。

書生從小讀這樣的書,隨時準備帶著這些道理與一身正氣傲骨去為國家服務。這原是好事,怎會害了書生呢?一是因為儒家沒有教書生在不能為國家所用的情況下,如何為自己謀生;二是它還有另外的一種教導讓書生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教導除了上面說過的“學而優則仕”,還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之類,只指引了做官這條路,認了這個死心眼。其實,做官也有兩面,一是可能做個好官,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二是可能做個壞官,貪汙*,賣國求榮。為此,儒家以正心、修身要求書生,但並不能百分之百有效,沒有辦法,只好斥之為“小人”,孔子還罵道:鳥兒都知道飛到哪裡就應當停下來,“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