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指點。莫後光說,於你,我已不能指點,只能評說。你說書時,目之所視,手之所來,身之所動,足之所移,言未發而哀樂具足乎前,言已發而聽者恍然若有見,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聽者若有所失若有所思若有所得若有所往矣。從今後,你掉三寸舌,而遍行天下可矣!至於成其大,成其神,是所望於子也!後光遇子,死不恨矣!莫後光言罷站起,竟對柳敬亭一個長揖。柳敬亭拜下,莫後光亦拜下,二人泣下數行。莫後光取自己所說之《水滸傳》一部贈柳敬亭,且將自己所用之驚堂木一塊,雙手奉上。

這就是柳敬亭遇莫後光的一段佳話。

第三部份 藝高品正 名噪金陵

一, 二十年來蹤跡

柳敬亭自從得莫後光指點,說技大進,這以後的二十年,他的情況,只有一筆帶過的兩句話,即當時大詩人吳偉業《柳敬亭傳》所記:“已而,柳生辭去。之揚州,之杭、之吳,吳最久,之金陵。”吳偉業這樣的文士,因為在某些場合欣賞到柳敬亭說書藝術,大為驚喜,且重柳敬亭之坦蕩婉直,有“初即之也如驚,驟去之也如失”之感,為之作詩撰文,結為好友。從這時起,在文字記載上才有了這位大藝術家的身影,但終歸不能見於正史。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從莫後光那裡辭行之後,青年柳敬亭繼續浪跡江湖,達二十年之久。曲藝史家陳汝衡寫道:“二十年歲月是悠長的。柳敬亭挾一技之長餬口四方,不知走遍多少鄉村城鎮,經歷過多少人世艱辛。”而正好在他藝術最成熟的時候,來到了繁華都市南京,其時九州風雲變幻,有李自成起義,有滿清嚮明朝的進攻,而士大夫一般都在沉緬酒色。正如《桃花扇》第六齣《眠香》的收場詩所形容的:“江南花發水悠悠,人到秦淮解盡愁。不管烽煙家萬里,五更懷裡囀歌喉。”

這時的柳敬亭四十歲人,他是什麼樣的呢?他是一個相當成熟的人了。我們從吳偉業對他的描寫可知:“其處己也,雖甚卑賤,必折節下之;即顯通,傲弄無所拙。與人談,初不甚諧謔;徐舉一往事相酬答,澹辭雅對,一座傾靡。諸公以此重之,亦不盡以其技強也。”這段話寫得很客觀,很具體,很公正。柳敬亭對待地位低的人,最能謙虛平等,而對地位較高的人,則無半點低下言態,甚至對他們傲然譏嘲。他與人交談時,開始卻也平常,並無多言,但談得深入一點時,就顯出言語平和而雅緻的特點,令士大夫們傾倒不已。因此,這些高層文士敬重他,不僅是因為他有高超的說書藝術,而更是因為他有相當不俗的人品人才。柳敬亭在二十年浪跡生涯中,把自己煉成了這樣的一個人,是說書中的深厚中華文化與浪跡中的豐富閱歷造就了他。

在這二十年浪跡中,他在大江南北廣為說書,藝術影響可想而知,只是無有記載罷了。

在此,簡略介紹一下評話藝術。成都天迴山出土的東漢說書俑,一手持一小鼓,一手持一小棒,是連說帶唱的格局,而揚州西湖鄉出土的西漢說書俑,是徒手說書。如今我們見到的說書,基本應算是徒手,看去很簡單,但工具其實有八樣之多,所謂有“八寶”,第一寶是“自尊臺”,就是書檯,臺上只有說書者一人,有“高臺教化”之意。第二寶是“無二椅”,臺上只有椅子一張,沒有第二張。第三寶是“*圍”,就是說案前面的桌圍,遮住了說書人的腿腳。第四寶是“生機壺”,就是說書桌上的一把茶壺,作用很大,偶忘書詞,茶壺一端,可以想一下。第五寶是“添詞杯”,作用與茶壺相同。第六寶是“沒大小”,就是手帕一方、扇子一把,手帕可示作聖旨,可示作裹腳布,扇子能當書簡,能當刀槍,比喻多端。第七寶是“止語”,就是醒木,俗稱驚堂木。第八寶是“聚寶盆”,就是舊日書場上向聽眾收錢的大碗。

那麼,柳敬亭說書時,是何格局呢?首先,他說哪裡話?人們估計,他該是用江淮官話說書。其它方面情況,我們可參考孔尚任的《桃花扇》。孔尚任二十多歲時,柳敬亭八十多歲,他們雖未見過面,卻同過時,相去未遠,孔尚任《桃花扇》四十出,前加“先聲”,後加“餘韻”,當中又閏二出,共四十四出。“先聲”裡借副末之口說,此劇“實事實人,有憑有據”。那麼此劇中柳敬亭說書的格局,該是可信的。在《說稗》一出中交代柳敬亭的舞臺動作時,有“上坐敲板鼓說介”,“拍醒木說介”,“敲板鼓唱介”,是有說與唱這兩個基本形式,工具有醒木,有板鼓與敲板鼓的顫杖,另外,說書時“上坐”,高高坐在觀眾對面。這樣的形式,可以說,上承秦漢,下啟後來。此外,柳敬亭在說唱時可能還有一個工具,是“